清晨,朝阳区大屯街道慧忠里第三社区卧龙小区的公益农场里,顶花带刺的嫩黄瓜垂挂在藤蔓间,绿绿的空心菜舒展着叶片,色泽鲜亮的尖椒在绿叶中若隐若现……居民们手持采摘篮,穿梭在田垄间,将成熟的蔬菜小心摘下,整齐打包。“这黄瓜水灵得能掐出水!”“快看这辣椒,红得跟灯笼似的!”近日,慧忠里第三社区举办“厨余堆肥催硕果,关爱孤寡暖心菜,美食飘香邻里情”公益农场蔬菜采摘活动,现场欢笑声和蔬菜的清香混在一起,飘满了整个农场。
“别看这农场规模小,只有几十平方米,却深受居民们的喜爱,尤其是农场里的种植用土,大有来头。”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4月,小区内增设了一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无废空间,主要用于处理居民生活产生的厨余垃圾。公益农场的种植用土正是产自无废空间内由厨余垃圾转变的营养土。
原来,居民分类投放的厨余垃圾在无废空间经过专业设备粉碎、发酵、除臭等多道工序,20多天后可转化为富含有机质的营养土。小区物业安排专人按照一定比例,将营养土与普通土壤进行混合后,形成种植用土,装在一个个花箱中,之后结合居民意愿种上了各种瓜果蔬菜。“为了让居民更直观地体验厨余垃圾变‘沃土’的好处,农场还特意划了块普通土壤作为“对照组”。实践证明,在同等条件下,相较于普通土壤,混合了营养土的区域生长出来的食材长势更好,速度更快。”社区相关负责人说。
“妈妈,原来我们丢的西瓜皮经过处理还能变成这么棒的土呀!”跟着妈妈一起来采摘的小男孩蹲在地上,好奇地摸了摸松软的土壤。自从公益农场“开张”,这里就成了小区里的“自然课堂”,孩子们跟着大人除草、间苗,看着菜苗一天天长高。“通过参与公益农场的活动,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又帮助孩子从小树立了环保理念,就连挑食和浪费粮食的毛病都好了许多。”参与活动的家长说。
采摘篮很快就装得满满当当。居民们手脚麻利地把蔬菜分成两堆:一堆被社区工作人员打包好,成为“温暖快递”,送往孤寡老人家中;另一堆则直接进了临时搭建的厨房。辖区饭店的大厨抡起炒勺,芹菜炒肉丝“滋啦”响,苦瓜摊鸡蛋香得人直咽口水。“这味道真是绝了,这才是真正的‘绿色蔬菜’啊!”李阿姨夹起一筷子蚝油生菜,脆生生的口感让她竖起大拇指。
据社区负责人介绍,自从2021年,街道在安慧东里社区开出辖区首家“无废空间”开始,便通过开展厨余垃圾堆肥转化、社区生态环境微更新等系列特色活动,提升居民环保认知与参与热情。如今,在安慧东里社区和慧忠里第三社区,由厨余垃圾变成的“沃土”不仅种出了美味时蔬,还走进了小区公园和阳台,越来越多的“无废风景”正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未来,大屯街道将以“无废空间”为载体,积极联动全域24个社区推广“积分激励+志愿赋能+智慧管理”三位一体模式,通过数字化治理手段与公众参与机制深度融合,实现垃圾减量与社区美化的双赢。(朝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