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赋能提效

民生“小事”落地生花

作为民生“关键小事”,平谷区垃圾分类工作近期迎来一系列积极变化。8月11日,副区长马冬梅主持召开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八月调度会,总结阶段性成效、部署攻坚任务。

在区城市管理委的统筹推进下,通过精准施策、科技赋能和全链条监管,不仅推动分类实效稳步提升,更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环境改善的真切成果,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注入鲜活动力。

环境颜值“步步高”,居民体验持续优化

如今走进平谷的社区小区,垃圾分类带来的变化肉眼可见:曾经偶发的桶站满冒、脏污问题大幅减少,投放点地面干净整洁,分类标识清晰规范,大件垃圾乱堆乱放现象基本消除。数据显示,近期市级检查问题数量较上一周期下降61.94%,区级检查问题减少41.25%,其中居民投放不准确、值守指导缺位等核心问题降幅均超50%。

这些变化背后,是“日常巡查+及时整改”的闭环管理机制在发力——通过压实物业管护责任、强化桶前值守指导、优化清运调度,让垃圾桶站从“环境痛点”变成“文明亮点”,居民投放体验显著提升,社区公共空间更显整洁宜居。

机制保障“强支撑”,治理合力全面凝聚

调度会强调,垃圾分类成效的巩固离不开体系化保障。区城市管理委牵头构建起全层级推进体系,形成强大治理合力:

高位统筹抓落实:

将垃圾分类纳入区政府常务会周点评,建立镇街“红黑榜”考核机制,主管区领导一线督导,召开区级调度会10次,形成“区级统筹、乡镇主责、社区落实”的三级责任链条。

精准宣传入人心:

以“1+18+X”模式开展“区镇村”三级培训116场,覆盖3000余人次;联动街道乡镇开展“垃圾分类进社区”活动83场,用“干湿分离”等通俗理念降低理解门槛,居民知晓率、参与率、准确率同步提升。

执法问责划底线:

:紧盯“人、桶、站”关键环节,压实物业企业、镇街社区、桶前值守三类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不分类必拒收、拒收必执法、不执法必问责”原则,以刚性约束倒逼责任落地。

科技赋能“提效能”,智慧治理初见成效

调度会明确,要持续以科技手段为垃圾分类“提质加速”。目前,平谷区已推广“AI识别-语音提示-违规抓拍-精准溯源”智能监管模式,实现对投放行为的实时引导和异常情况的快速处置;扩大智能可回收箱覆盖面,同步配套区级分拣中心,让可回收物“应收尽收、规范处理”。试点区域通过智能设备与人工管理结合,已有效解决桶站标识不清、投放不规范等问题,用技术创新为分类工作“减负增效”。

从环境改善到机制完善,从理念普及到科技赋能,平谷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每一步进展,都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一步,全区将以此次调度会为契机,在区城市管理委的统筹推动下,持续巩固攻坚成果,聚焦薄弱环节精准发力,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提升城市品质、惠及民生福祉的“加分项”,为打造生态宜居、治理精细的“高大尚平谷”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