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宣传教育

3000天民情日记句句事关居民

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时间:2019-05-30

  接到街道“排查辖区内僵尸车”的部署,宋彩快速翻看此前排查的记录,再将各社工掌握的信息汇总、更新,不到半小时便完成了任务。这样的高效,得益于社区人手一本的民情日记。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如何在纷繁复杂中理清头绪?宋彩的心得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3000天笔耕不辍,8本民情日记里的每一句话都事关居民。每篇日记不过两三百字,字句虽短却清晰记录着社区所做的工作,也承载着她做好社区工作的责任与热情。

  ●讲述人:宋彩?年龄:36岁

  ●身份:安定门街道花园社区党委书记

  记录胡同里的大事小情都“门清儿”

  熟悉的人都知道我有个习惯,无论是入户走访,还是开会座谈,我都会随身带着一本笔记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都要在本子上记下来。之所以叫民情日记,是因为里面记的都是和居民密切相关的事。

  记得2009年2月6日第一天到社区报到时,我在心里给即将开启的社工生涯画上了问号:“党务工作如何做?党务工作者的职责是什么?”接过书记递来的社区党员花名册,党员姓名、年龄等零零散散的信息映入眼帘,似乎毫无意义可言。于是,我将信息分门别类,写下了第一篇民情日记:“花园支部、谢家大街支部、灵光支部,党员现有244名,其中8名满族、8名回族、1名蒙古族……”

  民情日记成了我做好社区工作的“敲门砖”。2018年3月起担任社区党委书记,民情日记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每天上班只要没事,我都会去社区转悠一圈。社区内13条胡同的长度,平房院落、楼门、居民数量,哪个院堆放了易燃物,灭火器的存放地点在哪儿一一记录下来。一来二去,胡同里的大事小情就全都一清二楚了。

  10年记录让社区工作“有捷径”

  社区的15名社工亦是如此。入户走访时,大家都会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居民反映的问题和比较迫切的需求记录下来,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就向社区或者街道反映。不仅是下户的情况要记录,日常工作中居民电话问询或到社区办理业务,大家都会记录到民情日记上,包括居民姓名、住址、电话、需求、办结时间等内容。

  每周一惯例是社区例会时间,社工们人手一本民情日记,总结上周工作、布置本周任务。除此之外,大家还会提出工作中的难题,互相帮衬着出主意;有了好的经验、做法,大家也会一同交流。作为“一把手”,我对整个社区的情况也就有了更加及时和深入的了解。

  3月,花园胡同26号居民反映社区统一安装的防盗院门把手损坏。事情虽小却给我提了个醒:“其他安装防盗门的院落是否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于是,从联系维修人员,到向居民反馈进展情况,再到安排社工全面排查,这件小事的跟踪处理记录前前后后写了6条,既保证了流程完整,也让许多社工从中受到启发——社区工作,就像是医治各种疑难杂症,不仅要根治,更要注重预防保健,把工作做在“前面”。

  为居民服务就要下足“笨功夫”

  为居民举办健康讲堂、给老人量血压、疏通居民家的下水道……这些琐事我都做了详细记录。除了民情日记,还有“2018年百街千巷整治工作”“学习记录”“谈话记录”等专题日记。这些日记,一写就是10年,见证了我的成长,字里行间透出点滴的成就感和满满的回忆。

  今年4月,街道推出了两款新记事本——民情日记本、学习会议记录本,包含会议记录、学习培训和民情日记三个部分,涵盖了表格、日志、会议记录等多种内容,分门别类、功能齐全。

  新的笔记本用起来很方便,不仅能系统记录服务居民情况,又能充实自己。日记形式看似“笨拙”,甚至有些“土”,但是它能记录居民的需求和自己的心得体会,也能保证工作的连贯性。当然,这更是一种工作模式和经验的传承手段,大家互相传阅、不时翻看,时刻鼓励自己坚持为老百姓干实事。

  所以,民情日记不仅要记,还要记好。记只是一种形式,重点要把功夫下在解民忧上,只有把事情办在百姓心坎上才有得记,才记得有意义。

  (责任编辑:张东霞)

  • 0
    表情-挺你
  • 0
    表情-搞笑
  • 0
    表情-伤心
  • 0
    表情-愤怒
  • 0
    表情-同情
  • 0
    表情-新奇
  • 0
    表情-无聊
  • 0
    表情-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