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茂在修缮现场。
头戴安全帽,胸前挂着小相机,拄着登山杖,遇到陡坡和断崖就手脚并用……尽管已经67岁,程永茂仍保持着每周至少爬一次长城的习惯。
程永茂是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怀柔区文物管理所技术指导专家。他是土生土长的怀柔人,从小听着爷爷讲长城的故事长大。2004年,他接手黄花城长城修缮工程,自此开始,长城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19年来,从黄花城,到慕田峪、青龙峡、鹞子峪,再到箭扣,他数百次行走在陡峭险峻的山脊上,奋斗在长城修缮第一线。
箭扣长城,一向被认为是明长城最险峻的部分。2016年6月,箭扣长城一期抢险修缮工程启动,长城应如何保护,大家讨论热烈。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老百姓心里的地位非常高。我们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承好,给后人留下真东西。”程永茂和专家讨论后决定,在修缮中去除对长城本体有安全隐患的植被,酌情保留不影响结构安全的植被。即使是不得不去除的,也不能连根拔起,而是直接剪断,避免墙体破裂。
施工中,除了尽可能保持墙体原址不再继续损坏,还要进行最小干预,坚持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原做法。比如残破的地方要依旧保持残破,随坡就势,按照原有的山弯修复。
程永茂要求工人必须将长城上原有的碎砖复位,尽量将碎砖拼成一块砖石,“如果实在找不到了,再用咱们的新砖填上空位。”施工中如果出现不合格现象,他马上要求返工,决不迁就。
长城砖规格尺寸多样,大小不一。遇到有些厂家嫌麻烦,觉得订货数量少、成本高,希望能用相近规格尺寸的砖来替代,程永茂坚决守住底线,要求必须烧制与现有城砖尺寸一致的砖,一点不能含糊。
箭扣长城中的“鹰飞倒仰”段,被称为万里长城最险段之一,这里的坡度接近80度,每一阶台阶只有几指宽,还全都是即将脱落的“搓脚石”。这段修缮,对程永茂来说,挑战不小。
“鹰飞倒仰”段坍塌了大概四十多米的墙面,几百斤重的石条滚落至几十米深的沟底。人搬不动,骡子也拽不动,程永茂只好让工人们用卷扬机拉住石条,拉个六七次才使这些石条归位。
程永茂还记得,“鹰飞倒仰”修缮完毕后,他曾在长城上遇见特意来看修缮效果的游客。游客惊喜地跟他说,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修缮痕迹,而且踩上台阶感觉扎扎实实、稳稳当当,不用担心城砖脱落。
踏勘、丈量、垒砖、砌墙,传统技术让古老的明长城逐渐焕发新生。在程永茂的带领下,他们团队完成了怀柔区内各段长城近20公里的修复工作,既保留了古长城的原貌,修出了遗址长城的风韵,也使得长城修复由大面积修缮发展到研究性修缮。
近日,程永茂当选了“2023北京榜样”年榜人物。他说,“只要我还能干得动,长城保护这事,我要一直干下去。”
如今,程永茂还自学绘图软件,将修缮的长城绘制成一目了然的图纸,还将修缮法则写成朗朗上口的打油诗,与图画配合印刷成册。他希望自己踏踏实实做一名长城工匠,“只要长城和长城文化能够代代相传,我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