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创新,助力家庭教育支持体系

●人物介绍

刘国平:父母必读杂志社副主编、北京承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编辑的作品《像儿童心理大师皮亚杰那样观察孩子》《左撇子的多彩世界》获得第六届“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奖”报刊科普文章类最佳奖,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奖”最佳奖。带领团队开展“新生代父母养育状况及观念”等调查研究、研发北京市社区(村)示范家长学校课程体系、“小学生生活技能课程”等。受邀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7届会议边会上做英文发言,两次赴新疆和田地区开展“京和一家亲”援疆讲座活动。

●人物专访

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出版人,刘国平喜欢和孩子接触,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纯粹的笑,对世界保持着一份好奇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作为科普读物,最重要的是科学性,不能是伪科学。其次,除了成熟的研究成果,还要带有前瞻性,介绍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不只是说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事。对于孩子来说,还必须是有趣的,能够吸引孩子阅读。”

她觉得,面对新的出版生态,要学会转变身份,主动作为,以优质内容为依托,为新生代父母提供最贴心、个性化的服务。

1.jpg

◆谈融合发展:多元化经营让老牌杂志历久弥新

《父母必读》创于1980年,作为拥有业界口碑的老牌育儿杂志,面对新的出版生态,如何依托自身资源,创新求变?刘国平表示,近年来,公司采取多元业态组合发展,积极构建“出版+”生态圈。围绕期刊内容与品牌资源,从专题、养育系列图书、社会服务、教育课程、动画片、文创产品等多个角度,形成内容的有效整合。

很多家长比较熟悉的“育朵”,就是《父母必读》推出的0-12岁场景式儿童成长知识服务自有平台,为儿童成长提供全面、持续的个性化知识服务。

近两年来,她和团队一起通过邀请正能量专家上杂志封面的形式,推动了主流媒体声音的进一步放大。她还带领团队进行了跨界合作,作为专业支持,联合策划推出《你好,未来人类》第二季教育纪录片,在优酷获得上亿播放量。

此外,刘国平还介绍说:“我们致力于提供社会服务,2005年开始,推出第一届童书排行榜,现在叫‘年度优秀童书推荐书单’,每年都会和各大出版社沟通,每个月先内部推选出10本图书,年底再邀请专家一起评选出年度书单,这件事已经坚持了18年。今年我们还将升级破圈,将童书和戏剧相结合,让更多孩子感受阅读的多样性。”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父母必读养育科学应用研究中心成立。作为中心负责人,刘国平组织开展了针对家庭养育和教育重要话题的多项调研,通过“全国十城市0-6岁儿童早期阅读状况”“中国家庭财调查报告”“新生代父母养育状况及观念”等一系列大型调查,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一线建议。

从科普养育知识,到推动融合发展、提供多元的家庭指导服务,刘国平一直在探索《父母必读》的转型升级之路。

◆谈家庭教育:引领观念,减少家长焦虑

刘国平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方向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己本身喜欢和孩子接触,这让她善于从孩子的角度发现有趣的科普话题。她编辑的作品《像儿童心理大师皮亚杰那样观察孩子》《左撇子的多彩世界》曾获得第六届“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奖”报刊科普文章类最佳奖。

在编辑《左撇子的多彩世界》时,刘国平没有聚焦于“如何纠正左利手”,而是从工程心理学的角度指出,很多设计是针对右利手,左利手可能会不方便,会有一些安全隐患,是否纠正要看个人的意愿。与很多贩卖焦虑的杂志不同,她希望《父母必读》真正能够共情家长、理解家长,给家长提供支持。

研究表明,早期阅读和孩子的未来成长有一定的相关性。如何帮助0-12岁的儿童打开阅读的大门?在刘国平看来,首先要纠正阅读误区,阅读是自然发生的,和喝水、吃饭一样平常。一些家长觉得识字才能阅读,其实刚出生的小宝宝也可以进行阅读活动,比如看到一些图案,指给孩子看,引导他做出反应,这就是阅读的启蒙。生活中处处是阅读材料,比如车的图案、电梯里的提示等,家长们要带领孩子发现多元的阅读环境。

3.jpg

现在经常有家长表示“不知道怎样跟孩子相处”。对于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刘国平给出了明确建议:“面对孩子,一定要保持学习的心态,有时孩子的一些想法和关注点,比成年人更有智慧。”她说:“‘好好说话’、尊重客观规律、孩子空间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因素。需要提醒的是,身为家长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要和孩子做朋友,但也不要怕得罪孩子,要承担起家长的责任,严格教育孩子,帮助孩子知对错、明是非。”

在家庭教育领域深耕多年,刘国平在前辈的引领下,和伙伴们一起,在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体系工作中做出了贡献。在北京市妇联的指导下,自2020年开始,她带领团队每年开展一项家庭教育主题培育实践。这一系列活动促进了家庭教育先进理念的传播,拓展了家长的教育视野,在为万千家庭构建家庭教育的支持体系方面,推动全社会共同努力。

◆谈新疆结缘:为当地儿童量身定制课程和书籍

刘国平和新疆的渊源颇深。2014年和2018年,她曾经两次作为北京市妇联聘请的家教专家,赴新疆和田地区进行京和一家亲援疆讲座活动。2015年,刘国平受新疆救助儿童会的委托,一到四年级的小学生开发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活技能校本课程,不仅要让孩子们掌握社会生活的技能,还要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用当地的哈密瓜作比,其实是要解决‘内’的问题。”她说。

2016年“生活技能校本课程”教师用书及学生用书正式出版。作为主编,刘国平要负责整套教程风格、图文、专业性的把控,并对新疆的老师进行课程培训,在新疆和北京之间不知道来回跑了多少次。她记得,项目刚开始时,孩子们的汉字认读情况不是很好,需要借助翻译才能和孩子们沟通,2018年项目要结束时,孩子们的汉语水平进步很大,这体现出当地汉语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的提高。

在对当地的老师进行课程培训过程中,她发现,维吾尔族老师特别能歌善舞,很有能量,他们很愿意去学习,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这让刘国平很感动。这套课程在和田及库尔勒的项目实验学校每周上一节,每次老师去上课,孩子们都很期待,项目还得到了北师大测评中心第三方评估的高度评价。

尽管设计教材和课程的过程很辛苦,但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刘国平觉得很有成就感。“以后要做更多好内容,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用上优质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