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关村村史馆联合海淀区园林绿化局、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在中关村村史馆生境花园举办“斗方之间观自然共话生命共同体”主题科普活动,为双榆树中心小学的师生们带来一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保护的科普活动。中国林业科学院的老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有趣的互动,向同学们讲述生物多样性在身边的生动故事。

据了解,中关村村史馆生境花园面积600平方米,是通过拆违还绿、留白增绿,采用新自然主义种植方式打造的低成本、低维护、可持续的社区小微生态示范基地,2023年被列为海淀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建设区域。生境花园里种植了50多种植物,吸引大量昆虫和鸟类栖息,形成了自我维持和自然演替的野趣景观。

生物多样性保育 城市社区创新探索

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闫亮亮介绍:“2022年海淀区园绿化局开展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示范点建设工作,共选了6个示范点,校区、园区、社区,以这三个区域作为代表,作为典型区域来做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的示范。通过一年的工作观察,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得到了市民认可,同时也为动植物提供了便利,今年又选定了5个点位,想继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中关村村史馆生境花园也是我们选定的点位,这里有很多原生植物,它模拟了很多野生植物的原生环境,我们请同学们亲身体验,俯身去看每一种野生植物的形态,通过这个活动提升学生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概念。”

活动一开始,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认识了生境花园里的手作步道、迷你森林、生态水池等微生境和昆虫屋、螺旋花园、堆肥箱等保育设施。手作步道是志愿者利用建筑垃圾和废弃材料徒手搭建的,不仅能变废为宝、传递循环可持续的生态环保理念,也为人们通行和小型动物迁移提供了便利。昆虫旅馆、螺旋花园和堆肥箱等保育设施,为各类昆虫、土壤动物提供了隐蔽和繁殖场所,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花园生态系统稳定大有益处。

建造昆虫旅馆还是一种有趣且环保的DIY项目,中关村村史馆的自然教育课程里包括长期可持续的昆虫生态行为观察和自然观测,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推理、证明等科研能力及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小微湿地保护 守护生态宝地

生境花园中设置了雨水回收系统和生态池塘,收集过滤的雨水可用于补充生态池塘用水。生态池塘内种植和放养了多种水生动植物,营造多样化的水生、湿生栖息生境,形成功能多样的“小微湿地”生态系统,既能美化庭院环境、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又能为小型动物提供饮水休憩的场所,维持和提升生物多样性。

在湿地保护科普环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老师郭子良向同学们介绍了湿地的生态特点和重要性及湿地在生态平衡、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同学们亲身观察湿地植被,更直观理解湿地对水源保护、生物栖息和环境调节的重要作用。

认识生物多样性 探寻生命奥秘

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老师李禹奇的引导下,同学们对照自己手中的植物图片,找寻和认知花园里的植物;通过观察和触摸,了解植物叶子和种子的性状,感受植物的多样性;然后在各自的活动任务单上记录和描绘自己看到或感兴趣的植物。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们在互动中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保护各类动植物小常识,了解到不同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相互关系,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环保意识。

“我今天很高兴来到中关村村史馆学习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课程,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了更多植物,也开阔了视野。”双榆树中心小学陈天泽说。邹芳逸同学也表示:“我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保护自然、爱护自然,让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存。”

共话生命共同体 共建和谐共生社区

自然教育里有个活动叫“一平米的自然观察”,通过一平方米的样方,可以看到一个复杂、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微观世界。中关村村史馆在生境花园主干道的南北两侧设置了12个植物样方,常态化进行生物多样性观测和物候观测。参加活动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观察样方里的植物和昆虫,共同探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话题,激发同学们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感。

中关村村史馆负责人介绍:“村史馆生境花园里的植物样方是边长90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大小在中国传统书画里叫‘六尺斗方’。村史馆结合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开展主题为‘斗方之间观自然’的自然教育课程,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观察记录样方内植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全过程。此外,村史馆还开设了书法、国画、剪纸、刺绣等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课程,将花园里的植物用斗方小品的形式呈现,让中华美学精神和自然生态之美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百姓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