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关心关怀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石景山法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未成年人审判工作专业化发展方向,立足审判职能,注重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相关各部门的联动合作,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障。该院总结既往审理的涉校园类暴力案件发现,该类案件呈中职学校学生发案率高、团伙性施暴案件比率高, 附带民事诉讼调解难、被害人心理疏导难、未被起诉的施暴者教育挽救难的“两高三难”特点。在此基础上,该院于2017年5月与石景山区教委签订法治共建协议,在全区50余所中小学校设立“相伴青春法官工作室”,把违法犯罪问题预防在源头。

具体内容

石景山法院依托石景山区教委,在全区中小学校设立“相伴青春法官工作室”,定期为学校提供法律咨询、心理辅导,实施法律教学活动。石景山区教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配合法院聘请的社工进行审前调查工作,提供被告人在校期间的表现材料;对法院通过审理案件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司法建议予以充分重视,将整改情况及时以回函方式进行反馈;为法院适用非监禁刑的合适未成年犯联系接收学校,协助复学安置。

主要方法

法官工作室现运行已五年有余,在从源头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作出重要贡献,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融合线上线下“两条途径”,增强未成年人法治意识。

石景山法院依托“相伴青春法官工作室”,积极打造“云端+身边”法治教育新模式,强力推进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工作。线上普法精彩纷呈。以《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为蓝本,自编自导自演录制18期普法微视频,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浏览量达10万余次;组织全院11名法治副校长与辖区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密切联系,积极在校园群、家长群转发推送、广泛宣传,受到学生、老师和家长的点赞好评。线下普法答疑解惑。法官工作室成立以来,法官及法官助理进学校、入社区200余次,精心准备法治宣传课件,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万余名学生和家长讲述防范校园欺凌和法治校园建设等法律知识,解答现场提问30余条,促使广大青少年和家长熟悉掌握法律常识,将法治思维带入千家万户。

二是构建护航青春“三维屏障”,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石景山法院坚持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个维度多管齐下,构建法治保护屏障,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学法。开设线上“云课堂”,推出家庭教育促进法线上普法宣传活动,就亲子沟通技巧、冲突解决方法、情绪控制等方面交流讲解,提升家长“依法带娃、科学育娃”的能力。学校讲法。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组织法治副校长进校园、上讲台,用生动的司法案例帮助未成年人明辨是非,增强法治意识。利用“法院开放日”邀请辖区学生走进法院,在旁听典型案件审理、举办“模拟法庭”等体验活动中接受法治洗礼。社会普法,针对未成年人心理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等特点,加强社会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推广,发布倡议书和普法视频,呼吁社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三是强化社会力量“四方联动”,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

石景山法院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司法机关负责、相关部门广泛参与的工作方法,联合社会各界力量,以点线结合的方式,搭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大框架。积极推进《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实落细,与区妇联、区公安局、区检察院、团区委、区民政局联合召开关于在全区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座谈会,努力营造各部门协力保护关爱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实现新发展。

效果

“相伴青春法官工作室”建立以来,石景山法院法官多次深入校园开展法治教育,教育问题少年,化解校园纠纷,防控校园欺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依托该机制,石景山法院面向区教委、全区中小学校学校每年开展涉未成年人案件通报会,发布共性问题和风险提示;法官讲授法治课100余次,诉前介入帮助学校解决校园欺凌、校园纠纷事件10余例,曾圆满化解学校历经三个月仍未解决的校园欺凌案件获得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法院报》、《民主与法制周刊》、《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的专题报道,取得较好社会效果,全面提升了石景山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力度。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石景山法院将持之以恒、深耕细作,让法治精神真正抵达孩子们的内心,构建起对未成年人全方位综合保护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