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结合抗击疫情工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始终致力于通过启蒙青少年中医药文化思维模式,传播岐黄智慧,培育杏林初芽,有利于创造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有助于增进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打造育人合力和京津冀未成年人思想文化高地。
课程活泼,针对性强,形式新颖
(一)游历中医长河,徜徉中医经典
为更好的提升青少年对中医药的认识和兴趣,将经典方剂作为中医经典课程主题,授课18学时,课后收集了近100份《课后反馈表》。
(二)薪火传承,“星火”师承。
以中医师承教育为依托,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主旨,以医院运河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为载体,建立了5对师生“星火”传承工作室。
(三)初窥岐黄针灸门径,领悟适宜技术精髓。
课程以针灸“小故事”入手,分别介绍毫针刺法、耳针、火针与温针灸、隔物灸、雷火灸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针灸的精妙。
(四)身边的中草药,直播的中药房。
采用中药房现场直播,结合中草药标本制作、中药大蜜丸、膏滋等特色实践活动。
(五)二十四节气药膳,养生保健共促进。
围绕节气特点,教授孩子们制作适合节令的药膳,如“五子彩羹丸”等,引导同学们注重饮食健康,减少垃圾食品摄入。
(六)体会中医推拿妙用,让中学生了解神奇的中医推拿。
了解推拿的起源与作用,课程以中医治疗常用穴位、经络为主,指导学生亲身体验穴位、经络的按摩与推拿,真切感受中医的精妙。
(七)探索中医适宜技术奥秘,帮助中学生掌握基础适宜技能。
课程深入浅出地讲解经络养生方法、穴位保健应用等内容,包括耳穴压丸、拔罐、艾灸、刮痧、药棒穴位按摩等,用于治疗和缓解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不适症状。
(八)健康穴位操,全面提升中学生身体素质 。
结合中医穴位保健,自创《3分钟穴位操》。通过三分钟的拍打全身多处穴位,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九)阳光心理课堂,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借助动画、游戏引导同学认识情绪、体验情绪、管理情绪,教会学生们如何运用科学的方式去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缓解压力。
成效显著,意义深远
15个中医药专业20余位专家组成师资队伍,通过膏滋制作体验、食疗药膳烹饪、线上直播、云端博物馆、名医跟师研习等形式,为10个班120名学生组建的6个“中医小岐黄班”,历时12个月共计授课42场。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老师及家长从“孩子们的口中”感受中医药文化,打开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受中医的新窗口。发扬了孝悌文化,营造了社会及校园内浓浓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广泛传播,社会关注
同时,通州电视台录播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运河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进校园》专题节目一期;医院公众号发布信息累计阅读量达218600余次;通州区卫健委公众号、北青报、中医医联体成员单位公众号等同步发布信息,既扩大了信息传播维度又提升了传统文化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