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以来,通州法院共审理涉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90余件,经调研发现,近六成未成年被告人实施犯罪、近三成未成年被害人遭受犯罪侵害与其缺失家庭关爱、监护教育具有紧密关联,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科学。未成年人进入青春期后自我存在感强,容易叛逆冲动。部分家长采用说教、训斥的打击式教育,抑或采用物质方式奖励未成年人,这些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导致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出现偏差,不愿与家长沟通交流,亲子关系疏远对立。二是家庭教育内容不均衡。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当是培养未成年人健全的人格,但多数家长错误奉行“唯成绩论”,忽视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导致未成年人缺乏自我管理、人际交往、辨明是非等综合能力。三是家长监护教育不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不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性,过分依赖学校教育,怠于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导致未成年人缺乏规则感与安全意识,极易遭受犯罪侵害。

为培养未成年人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化解司法实践中反映的不良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危害,通州法院构建家庭教育指导“三封信”制度,自2021年10月起,所有的涉未成年人案件当事人及家长发送家庭教育指导“三封信”,引导涉案家庭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健康幸福成长。一是向涉案未成年人发送《致未成年人朋友的一封信》。鼓励未成年被害人通过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运用心理疏导、教育帮扶、司法救助等方式帮助其走出阴影,重燃生活的希望。提示未成年被告人深刻认识自身违法行为,自觉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要学会自律。告知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普及《家庭教育指导令》、家庭教育指导、家长的监护教育职责等法律常识。劝诫未成年人多读书多学习,重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平和、豁达、乐观的性格,提升化解问题的能力。二是向未成年人家长发送《致未成年人家长朋友的一封信》。普及《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基本内容及家长的法定监护教育职责,敦促他们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成为负责任的家长。规范自身言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高质量的陪伴与充分的关心爱护,帮助未成年人培养安全感与自信心。三是联合家庭教育指导师向未成年人家长发送《未成年人各阶段教育重点提示》。对于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提示家长重点帮助未成年人树立安全保护意识。对于8-12周岁的未成年人,提示家长重点培养未成年人的规则感。对于12-18周岁的未成年人,提示家长重点学会尊重未成年人。结合未成年人案件家庭教育指导的跟踪回访,帮助未成年人家长把握教育的重点与方向,形成良性互动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