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聚焦校内减负提质,进一步提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核心素养,协同推动“双减”工作任务更快更好落实,促进副中心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根据国家、市相关文件精神,区教委自2021年,每年9月、3月,在全区7。6万名小学生中,开展“养成好习惯 成就好未来”主题教育月活动。努力探索构建全学段、全学科、全员习惯养成教育的通州模式,通过好习惯赋能小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一、全学段习惯养成计划
区、校牢牢把握新学期习惯养成的有利契机,根据学生学段、心理等特点,制定并实施习惯养成计划,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
一是探索新生导师制。每年9月,在一年级新生中探索导师制,实行“1+X”团队模式,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导师团队:“一名首席导师+若干名导师”。首席导师由工作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班主任)担任,导师由1至3名任课教师担任。在师生双向选择基础上,由首席导师统筹协调,确定结对的导师和学生,开展全程服务指导。导师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一年级新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参考借鉴试用市教委编写推荐的《北京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手册》(小学一年级 教师试用),研究解决小学一年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入学适应、分离焦虑、健康安全、情绪管理等13个重点关注问题,班主任、任课教师开展“衔接适应课程”探索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构建“5+5”工作模式:“五个加强”,即:加强思想引导、加强心理疏导、加强生活指导、加强学习辅导、加强特长引导;建立“五项制度”,即:谈心交流、家访联络、导师团队活动、培训、考核制度,帮助新生平稳过渡,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二是养成五彩习惯。针对副中心小学生成长与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围绕“养成好习惯 成就好未来”主题,构建涵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贯穿小学六个年级螺旋上升的养成良好习惯教育目标和内容。周一至周五,自主开展:
红色——美德好习惯,包括爱国、诚信、友善等;
黄色——乐智好习惯,包括乐学、善思、探究等;
绿色——健康好习惯,包括卫生、锻炼、乐观等;
白色——尚美好习惯,包括崇尚美、发现美、创造美等;
蓝色——劳动好习惯,包括自理、勤劳、创造等。
二、全学科习惯养成计划
一是发挥课程育人作用,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指导纲要》。以道德与法治课为核心,整合其他课程以及课外相关资源,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双师课堂等,融合跨区双师、区内跨校双师、集团跨校双师、校内双师,从知、情、意、行等四个维度,实施习惯养成教育。二是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强化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上好评价课,充分利用并及时填写《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三是从学校课程、环境、网络以及家庭和社区全方位开发教育资源,初步构建聚焦好习惯养成目标,开展好习惯主题活动,将教育内容和要求融入学生课程学习、日常生活、校外实践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新体系。
三、全员习惯养成计划
一是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育人作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协同推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养成教育体系。二是在小学建立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推动家长教师协会建设,依托家长学校等组织,加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丰富指导服务内容,以养成教育为重点,提升家长养成教育能力水平。三是依托“互联网+”等推进网上家长学校建设,进一步完善网上家长学校课程体系,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QQ空间、家长微信群等,推送养成教育经验、课程、案例、小视频等,通过大数据实时掌握阅读量、点击率,为不同学段学生家长提供教育服务需求。四是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沙龙等线上、线下活动,指导家长培养孩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理性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防止增加孩子过重课外负担。五是渗透学生一日生活、家校合作实施的好习惯养成自我训练。依托网络平台,引导广大小学生注册成为实名志愿者,利用节假日以家庭为单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将养成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辐射到社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