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森林大篷车”项目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主办,北京林学会、北京市林业碳汇与国际合作事务中心、北京市园林绿化宣传中心共同策划实施。该项目旨在以“大篷车”为桥梁,引导社会公众走进森林,体验森林,感知文化,在走进大篷车的过程中传递森林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树立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以此为广大亲子家庭、青年大学生、热爱自然的环保人士提供展现自我、履行社会责任的志愿者平台。曾获得第三届北京市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品牌银奖、第六届梁希科普奖。
二、项目内容介绍
“森林大篷车”项目以“把生态文明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中”为目标,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是宣传生态文明、森林文化的可移动载体。作为森林在城市的“代言人”,森林大篷车自2014年至今,每月一站点,巡走于社区、美术馆、博物馆、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等10 个常期驻地,开展活动累计421场,直接受众累计约13680人次,北京新闻、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中国绿色时报、搜狐网、网易新闻等各大电视、纸质、网络、电台媒体报道30余处,转载百余次。
活动每年在4月30日-10月31日(7月除外)期间,每周六、日上午,以“森林与艺术”、“森林与文化”、“森林与环境”、“森林与生活”、“森林与健康”为五大主题,采取“室内”+“室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森林观察、植物认知、森林游戏、森林手工创意、森林剧场、森林故事“汇”、森林彩绘、森林摄影、森林嘉年华及户外安全知识普及等活动。2021-2022年期间,森林大篷车突出“文化”特色、融合“森林”精髓,开展《古诗中的森林》、《笔尖中的森林》、《森林手作》、《森林户外》、《森林故事汇》等5个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活动48场。
三、项目活动特色及产生的效果
(一)活动特色
1.拓展教育新方式
在宣传生态文明、普及理念知识的森林文化系列活动中,将科学与科普并行,以培养科学兴趣、学习实践能力、创新体验活动为主旨,通过主题的定制、课程的设计、讲师的专业授课,将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纳入到森林体验科普教育活动当中。围绕每月的特定科普主题,以实地体验活动为主线,以理念引申支线,以知识问答、互动体验、亲手操作为出口,向受众群体呈现出覆盖面广、知行合一、可持续性强的活动体系。
2.建设青少年志愿服务体系
该项目为京津冀大学生及热爱自然的环境保护奉献者搭建平台,森林大篷车运行期间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农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北科技学院等多所高校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累计参与2353人次,服务时长9412小时。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以满足森林文化理念高效传递,森林文化绿色志愿者服务团队在近几年品牌活动的感召下,已逐步稳定、初具规模,通过对不同高校具有一定环保类志愿服务经验的社团进行招募、培训、实践、评优、颁发证书、开办表彰总结会。与此同时,我们注重亲子教育及志愿服务,为亲子家庭创造良好的共同学习及交流的空间,每年暑期会成立“森林妈妈实践团和森林小小志愿者”,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模式,让体验与学习并进,让情感与相处交织。
(二)活动效果
通过2021年活动举办的问卷调查显示,84%的人愿意走进森林,同时参与森林体验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公众参加过活动的绝大部分是希望再参加,公众对于“与知识学习”、“与健身锻炼相结合”、“与艺术创作结合”等森林活动更能产生兴趣,由此可见,森林大篷车项目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亲民性,真正得到了首都及社会各界对该项目活动强有力的肯定。经过森林大篷车的运行发展,项目活动逐渐发展成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森林文化品牌活动,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效益,为践行生态文明、绿色北京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