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是专门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发定制的生态环境教育活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重要讲话精神的积极举措,旨在加强青少年的生态环境教育,培养青少年生态环保理念,进而以“小手”拉动“大手”,带动更多的家庭、更多的社会公众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一、基本情况
自2017年起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开始推动生态环境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工作,与青少年同学习共成长,不断拓宽生态环境宣教工作路径。从一堂生态环保课入手,围绕减污降碳、生物多样性等主题,在开学季、世界水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暑期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科普教育活动,探索出了一条以课堂学习为基础、以实践参与为导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首都特色”生态环境教育之路。2017年至今,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累计开展百余场,走进200余所中小学,惠及超10万余名师生,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成效。
二、主要特点
一是课程内容丰富。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围绕生态环境工作重点和热点,从大气、水、土壤、生物多样性、垃圾分类、绿色生活等多个角度,组织专家、老师推出了《碳中和愿景下的气候变化》、《地下水,原来你是这样的》、《土壤,地球的皮肤》、《水禽湖畔的云游之旅—走进北京动物园》、《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等十多个门类繁多、各具特色的环保主题课程,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推送到学校。
二是课程形式多样。既有走进演播室录制视频的倾情授课,也有走进大自然、走进工作现场,通过镜头为同学们传授知识的实景体验;既有走进学校,与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也有带领同学们走出书本,走进生活,到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和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等场所的参观研学。用传统的读书听讲、置身其中的亲身体验等形式,引导同学们去感受减污降碳、绿色生活的重要意义,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致。
三、活动成效
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经过多年探索,用扎实的实践、崭新的成果,走出了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生态环境教育之路,现已成为各区、学校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有益补充和重要平台,如《童心同行——认识北京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保课程,大兴区在秋季开学第一课,组织全区8万余名中小学生在“云课堂”进行了观看。
北京及各区生态环境微信、北京电视台、中国环境报、北京少年报等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对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持续开展宣传报道。《北京少年报》先后6次对生态环境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了宣传报道。中国环境报以《让绿色低碳种子在心田开花结果》为题,整版报道了宣传中心生态环境教育工作开展情况。人民网、新华网、北京日报客户端等二十七家媒体对“北京探索生态环境教育‘首都特色’”进行了报道。全面介绍了生态环境教育工作在提高广大青少年及其家庭生态环保意识、传播生态环保理念、参与生态环保行动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良好社会宣传成效。在新媒体平台推出的《看垃圾变废为宝,探秘垃圾处理设施》、《植物王国的发现之旅——走进北京教学植物园》等线上直播课程,吸引了大小朋友一起观看,累计观看量近700万。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搭建好生态环境教育的平台,夯实生态环境教育根基、拓宽生态环境教育路径,在生态环境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播撒绿色的种子,让绿色的种子生根发芽、健康成长,共同成就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