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以“文化强区”为发展战略,率先在全国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先后制定了《东城区青少年“健康•成长2020工程”》和《“文化•传承2030工程”实施意见》。全区相关委办局协同配合,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在中小学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取得喜人成绩。
一、政策支撑、战略联盟,中医药文化植根校园沃土
2010年,东城区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等七家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东城区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设立宏志中学、史家小学、第一幼儿园、东城区科技馆等11个首批实验园所,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截至目前共计实验单位77个,中小学覆盖率80.5%。
二、打造品牌、创新特色,“六个一”工程稳步推进
不断探索区域推进模式,构建独具特色的“六个一”工程,即:“一经”,全区统一向中小学、幼儿园发放《中医启蒙三字经》,在各校各园创编校本、园本的中医药小儿歌,在学生中广为传诵。“一书”,将《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数千册下发给各学校学习使用,帮助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知识内容,学校之间定期交流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经验,相互之间学习借鉴。“一园”,在学校中建设中医药百草园,近百所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中药种植体验活动,通过观药型、闻味道、理药性等活动了解中药材春耕秋收的自然发生。“一操”,开展中华传统养生操如八段锦、健体操、护眼操等。以史家实验小学为代表的众多学校,结合学生特点创编中医养生健体操,古朴的气息在校园中让学生安静下来,形成优雅的文化氛围。“一网”,东城区数字德育网专门建立“中医药”主题板块,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中医药进校园活动。在每年寒暑假“数字夏令营”板块中设计“中医药膳食”、“中医药养生”、“中医药知识知多少”等近百个话题,77所中小学校、10万师生参与,通过中医药知识专栏,以及网上答题活动,广泛的宣传中医药知识。“一班”,2011年宏志中学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创办了全国首个中医药高中“杏林”实验班,面向全北京市招生。形成了以文化人、课程育人,“优选”强人的特色班级推进模式。目前共有228名毕业生,100%考入大学,其中有60%的学生考取中医院校和相关专业。2022年宏志中学成为北京市中医药文化素养教育试点基地。
三、分段教学、贯通培养,让中医药文化成为校本课程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点,确定中医药文化分层教育目标,形成全方位浸润、全过程融入,呈现纵深推进,贯通培养的局面。各实验单位基于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将中医药文化教育渗透于校园生活中,融汇于语文、美术、体育等各个学科中,逐渐实现多元、深度认知与体验课程。学龄前儿童——中医药启蒙:通过图片、讲述、游戏等互动方式,让学龄儿童了解中医。小学生——培养中医药兴趣:通过多学科联动,推出中医药文化综合实践课程,走进中医。中学生——储备中医药专业能力:通过中医药讲堂、社团实践、小课题探究等形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医药专业。依据阶段目标,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中医药文化渗透于校园教育,使目标有效实施。
四、实践拓展、丰富样态,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浸润学生心灵
各个实验学校、园所,利用旗前讲话、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内橱窗等宣传阵地,开展中医文化普及教育;利用班会、校会、知识竞赛、征文、演讲、辩论赛、养身操评比、清明诗会、经典诵读等多种活动,使学生从了解中医,提升到对祖国辉煌的中医药文化充满自豪感的思想认识,自觉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编写《东城区“中医药活动进校园”科学实践指导丛书》,研发中草药种植箱,开展中医药文化研学项目行动,带领学生走进中医药实践基地,指导同学们开展“金银花和菊花有效成分及其应用情况分析研究”“绿茶盐水漱口预防龋齿的实验研究”等课题研究,分别获得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
五、医校联动、深度融合,让中医名师走进课堂
东城区充分利用辖区丰富的中医药资源,驻区中医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到中医药进校园工作中,中医名家团队通过亲子大讲堂、校园课堂、微课堂、中医药文化开放日等多种形式,针对青少年常见颈椎病、脊柱侧弯、失眠、假性近视等病状,传授青少年常见疾病的预防与保健经验,使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六、十载耕耘、厚植底蕴,东城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成效显著
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东城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已形成多部门、多资源单位联动的长效机制,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孩子的民族自信和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相关经验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经验交流会”上进行分享,并被多家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在东城区全面加速“崇文争先”,做实“六字文章”,实施“六力提升”的引领下,不断探索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让更多青少年的生命中凝聚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