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自杀、自残、暴力伤害等极端事件屡有发生,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了减少、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以及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为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心理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工作机制,并在实施中初见成效。

一、“双平台、六步骤”干预体系的构建

1.“双平台”具体职能

在项目组引领促进下,试点区建立了由“大数据心理监测平台”和“干预工作平台”构成的“双平台”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监测平台”是通过德尔菲法、文献法以及信效度检验等多种方式对国内外经典心理健康测评量表进行科学修订,研发符合北京市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测评量表,从“自杀自伤意念、抑郁、焦虑、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若干危机症状指标对实验区学生进行监测,依据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将参与测评的学生分为五个等级:一级,自杀自伤意念强烈或其余指标均达到重度;二级,自杀自伤意念较强或其余指标均达到中度或任一指标达到重度;三级,自杀自伤意念轻度或其余指标均达到轻度或至少其中之一达到中度;四级,无自杀自伤意念,其余指标至少其中之一达到轻度;五级,所有指标均为正常。

“工作平台”是一套由市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服务中心、区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服务中心、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三方协同负责,并整合专业资源力量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体系。该平台以“监测平台”的评估结果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分级分类干预。对一级和二级学生,主要由校领导直接负责,在开展系统的校级层面紧急关注的基础上,区级与市级专业机构给予支持,并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做好对接,及时进行转介;三级和四级学生主要由心理教师负责制定干预方案,在班主任及其他老师的配合与支持下重点关注,实施个别或团体辅导;对于评定为五级即心理状态正常的学生,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主题活动等方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好日常预防。

2.“六步骤”工作机制

在利用“双平台”开展心理危机监测与干预的实践过程中,项目组协同试点区形成了“六步工作法”工作机制。

第一步,数据监测:通过监测平台上的量表测评,定期对学生心理危机的筛查,得到科学的监测数据。

第二步,发出预警:根据筛查指标的常模体系对学生自陈式测量结果进行分析,作出危机等级的评定,发出相应的潜在心理风险预警。

第三步,调研访谈:学校在接到本校具有潜在心理风险的学生名单后,由心理教师负责展开调研,结合班主任掌握的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研判,确定学生的心理危机等级。

第四步,制定方案:学校心理教师与区级、市级专业人员协同,进一步评估学生的心理风险水平,制定“一对一”干预工作方案。

第五步,分类干预:由市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部门统筹区和学校三方,对目标学生进行干预,针对危机等级相应施以常态化支持、团体或个体辅导,并针对学校无法处理的学生心理危机状况及时转介。

第六步,实时更新:再次对学生心理危机状况进行评估,如果确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常,则对监测平台上的记录进行实时更新,形成完整的动态化工作闭环。

二、“双平台、六步骤”干预体系的实施效果

在“双平台、六步骤”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监测平台”有效地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并依据数据评定心理风险等级,为分类指导、分级干预提供了基础和重要保障;“工作平台”打破地域壁垒,从市级层面有效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并辅之以医教协同,最大限度弥补学校或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实现对学生及时有效的帮助。“六步骤”工作机制形成科学、规范的工作逻辑,有序推进。

当前,“双平台、六步骤”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在试点区的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有效帮助目标学生化解心理危机,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未来,将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真正将心理危机防控干预工作落实到位,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实施,形成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用的北京样板。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理项目组(成员:白玉萍、朱凌云、冯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