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过程,是提升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实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技艺和中华文化,对于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指导下,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党委学工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重点,通过构建“匠人工坊”传统手工艺社团,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系列活动,开设非遗手工制作第二课堂文化美育课程,共建校外文化美育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全方位设计的非遗传承项目,为学生挖掘、展现传统文化中的匠人典型,通过学生们的深度参与和实际操作,在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培育匠心精神,从而进一步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根植红色基因。

构建一个阵地

在校内创建“匠人工坊”传统手工艺社团,以传播传统文化和非遗传承项目为主旨,面向全校遴选优秀学生,作为非遗传承项目的核心骨干人员,储备工作力量,负责活动课程和活动项目的开展、推进、组织、实施。在校内搭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阵地。

引进一批匠人

借助校内古建筑工程系师资优势,同步挖掘校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授课及师资资源。聘请其作为校外专家进行授课。迄今为止已聘请三石斋风筝传承人刘宾,80后脸谱绘制技艺传承人郭石刚,门头沟区风车技艺项目传承人王成举等十余位传承人和民间传统手工艺匠人,作为学院外聘专家,分时分段为学生开展专项课程。在挖掘传统手工匠人的同时,也打开一个个传统文化的匠人故事,更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的鲜活事例。

开设一系列课程

不断创新教育载体,首先,丰富课程载体,将非遗项目系统纳入第二课堂教育教学体系,结合传统节日,精心策划活动主题,邀请非遗领域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手工艺人进校开展文化讲座、实践课程、游园活动。其次,创新网络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宣传教育平台,在疫情防控情况下,跨区域持续开展非遗传承课程。最后,做实活动载体,依托“匠人工坊”传统手工艺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加强实践有人,实现知行合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贯穿于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共建一个基地

坐落于平安大街,后海附近的北京三石斋风筝隶属于我国文学巨匠曹雪芹创立的曹氏风筝,与哈氏风筝、宫廷风筝同为京城风筝著名流派。风筝店内存放了各式各样,体现各种技艺的手札风筝,并存有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店内还设置风筝制作专区,并可以通过线上方式进行转播。除了聘请非遗传承人刘宾老师作为外聘专家,学院同时与三石斋风筝签订共建协议,进一步深化、规范学院与非遗传承项目的深度合作,激活校外传统文化教育阵地,推进非遗传承项目的稳步发展。

传统文化寻匠人·非遗传承育匠心项目,一方面追寻非遗匠人,挖掘匠人故事,助力非遗传承和非遗匠人可持续发展,发挥匠人的榜样力量,渗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打破灌输式的知识讲授模式,以学生非遗手工体验为主,同步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从而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文化思想无声浸润,最终构建起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根植文化的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