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红十字会始终立足社团公益属性及红色基因传承,自2001年成立以来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积极组织开展各项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工作,在学院应急避险逃生演练、学院防灾减震应急疏散演练、应急技能展示等活动中成为校园内外志愿救援与宣传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活动具体内容

在各批次返校复课过程中,红十字会志愿者积极承担引导返校学生扫码登记、体温检

测、箱包消毒等志愿服务工作;在校园疫情防控疫苗接种工作中,红十字志愿者负责完成标识引导、接种名单确认、有序登车等现场组织工作,为构筑校园疫情防疫屏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学生体检中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协助做好引导及应急处置的协调工作;校园运动会中,红十字会更成为运动场外一抹流动的风景,遴选出的志愿者以其专业的服务为学院运动会提供辅助的医疗保障工作,这也成为社团传统的特色志愿服务项目……

此外学院红十字会组织会员利用课余时间在学院图书馆进行学党史、知党情、红色理

论知识系列主题学习活动,在学习中悟思想、促行动,实现理论层面的提升,激励同学们不忘初心,紧跟中国共产党的步伐,不断地砥砺前行,引导学生了解革命历史和革命英雄人物,感受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开展“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主题知识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会员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等相关知识的认识;红十字会积极组织开展校园预防艾滋病主题系列工作共计四期的同伴教育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宣讲员带领参训学生进行“水果沙拉、大风吹”等互动游戏环节,从中穿插预防艾滋病专业知识内容,使参训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并学会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

红十字会工作始终坚持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院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活动方法

1、活动组织:

活动主要依托社团学生为核心辐射开展,目前主要成员不足18岁的成员比例为75%;领导高度重视,指导教师构成团队合力,主要涉及急救、思政等领域,王韩可老师的部队经历在社团红色打底的基础上赋予其国防绿的属性特征;活动设计立足弘扬红十字精神,以校园为中心辐射内外,注重过程设计及效果发酵。

2、活动特色与创新:

1)对接北京市红十字会、市卫健委、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首都高校“青春红丝带”、地区疾控中心等完成禁毒防艾等相关专项工作及作品推送;

2)以“红色”打底,充分弥补未成年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实践环节的不足,通过党课学习、朋辈教育、主题活动等促进学生理想信念提升及价值认同。

3)为未成年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构建服务社会的实践技能,构建多元技能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活动效果

1、学生收获成长,社团影响力逐步增强

目前以五年制学生为主的红十字会在学院领导关怀和教师指导之下,通过积极参与校内外活动综合素养获得快速提升,社团骨干成员侯智勇作为学院红十字会学生分会会长,在校五年期间他先后带领476名红十字志愿者进行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工作,累计参加国家级、市级活动40余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000余小时。在其带领下,以张家康、杜宇帅等为代表的学生继续在活动中锻炼能力、提升技能,成为校园公益活动及宣传的重要力量,多人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以及优秀志愿者等,社团百余人的规模居学院前列。

2、活动特色突出,服务社会与他人  

心肺复苏应急救护知识大讲堂志愿服务、禁毒防艾宣传、预防艾滋病工作“同伴教育”等惠及更多学生,多人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彰显以技能服务社会的价值,在促进未成年学生个体及群体成长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