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少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北京自来水博物馆作为具有首都水行业特色的集科普教育、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社会教育场所,把科普自来水知识、宣传珍惜水资源和增强节水意识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听水科普、品水文化、讲水故事”的形式,志愿开展了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特色科普实践活动,培养了一批批“惜水节水的新时代好少年”,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市民的惜水节水意识,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北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北京市青少年节水宣传教育基地”“北京市节水护水志愿服务站”“北京市第三批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岗”等称号。

活动形式:“听水科普——自来水科普大讲堂”作为博物馆品牌活动之一,立足于馆藏资源,通过组织专业团队,精准对接课标,研发主题课程,走进学校和社区进行授课,传播自来水科学及历史知识,搭建节水护水志愿服务平台。 具体内容:一是组织专业团队。整合各方资源力量,组建科普志愿服务团、教师志愿者团、专家志愿者团和小小志愿者团等不同群体组成的科普志愿团队,坚持将水科普教育与公益服务结合,持续为公众提供优质的科普志愿服务。二是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根据参与人员年龄、需求的不同,将课程的难易程度进行调整和划分,与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互补,并配合课程内容设计制作了《走进水世界》科普知识手册。三是活动形式多样。通过现场教学、同步直播、动画演示、实物观察、课堂实验、穿越展室、体验互动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形式,带领参与者探秘自来水背后的“秘密”。四是增添“节水总动员”环节,从中选出优秀作品进行线上和线下的立体化展示。参与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水的独特想象和理解。五是做好活动反馈机制。课程结束后,一方面通过“温故知新”和课后问答,带领参与者对本节课重点内容及核心知识点进行巩固;另一方面分发调查问卷,对活动进行分析和完善。

活动创新:一是形式灵活多样。可根据学校、社区的场地、时间、参与人数等灵活选择、组合课程内容。二是结合学校教学。与学校的自然课、化学课、地理课内容相结合,使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延伸。三是课程内容丰富。包含科学技术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分为水科普课、水历史课、水实验课三类。四是注重“传道授业”。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以青少年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为重点,让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五是专业技术

支持。博物馆与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下属的国家级水质监测中心、水厂等单位联合,邀请水处理、水质专家进行课程指导。六是疫情常态化期间,博物馆录制“自来水科普大讲堂”线上视频课程,借助网络平台,推出系列线上主题活动和直播活动。

案例效果:此项活动自2013年开展至2021年共举办300余次,先后与史家小学、西中街小学、清水苑社区等多所100余所学校、社区合作,参与人数近17000人,增强和锻炼了志愿者的自信心、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使青少年从小树立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意识。每次活动结束后,志愿者和参与者会通过绘画、留言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并留下“节水倡议”。

此项活动受到了各大新闻媒体的关注,多次登上首都建设报、新京报,千龙网等媒体也对活动进行了宣传,扩大了博物馆和科普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学校主动联系寻求合作。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此项活动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水利专项赛二等奖”“北京市十佳企业志愿服务项目优秀奖”“北京市科普基地优秀教育项目展评三等奖”,并连续4年获得“北京阳光少年活动优秀组织奖”,入选《第二届科普教育基地教育活动集录》《行业博物馆科普课程集锦》和“2020年度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