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爱首都”是北京团市委、市少工委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聚焦少先队主责主业,立足为党育人的根本任务,立足实践育人的少先队独特功能,立足社会化的新时代少先队工作要求,立足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的建设使命,着力培养少先队员良好思想道德素质而广泛开展的少先队员校外实践教育品牌。

一、活动内容

立足首都优势,深度整合联动,持续深化“红领巾爱首都”校外实践教育品牌,打造“教育引领+基地建设+营团活动+社区服务”的社会化服务项目体系,推动形成市级示范引领、区级特色带动、校级创新延伸的三级精品活动体系,不断丰富少先队员校外生活,提升少先队实践育人成效。

一是主动服务中心工作。在参与重大活动中引领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少年儿童责任与担当,在参与基层治理中发挥少年儿童“小手”作用,在对口支援中培养少年儿童对祖国的朴素情感。二是建立市、区两级校外实践教育阵地。深入挖掘首都红色文化、科技人才、场馆地标等优势资源,与香山革命纪念馆、航天五院展示中心、北大红楼等单位协商共建,挂牌建立29家市级“红领巾爱首都”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联合多家单位共同打造包括130个点位在内的科学实践地图、文化交往地图、红色传承地图、公共安全教育地图,组织少先队员机制化开展打卡活动。统筹各区建立区级校外实践教育阵地共353个,校外实践活动累计覆盖近72万名少先队员。三是开展市级示范活动,聚焦普遍公益。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少年儿童成长发展需要,打造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相融合的“一团三营”活动,即星火少年团、劳动创造营、文化交流营和科技未来营。2002年暑假期间,开展以红色教育、军事训练、安全自护为主题的星火少年团,以探究科学知识、制作科技作品为主题的科技未来营,以了解国家乡村振兴计划、学习农耕知识、体验农事运动为主题的劳动创造营,以了解北京文化地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土人情为主题的文化交流营,共直接服务少先队员6500余名。四是建设“家门口”的阵地空间,提供社区成长服务。累计建设社区青年汇队室(队角)专有阵地117个,指导各区创新建立少先队社区成长营地等各级各类阵地空间300 余个,活动覆盖人数超5万人。2022年暑期期间,开展思想引导、安全教育、社会实践等八大类型暑期课余成长活动1068场,直接服务19850人。

二、活动方式

是联动校内校外,整合“社会化”资源。市少工委牵头为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联系学校,结合场馆特色,在双休日、节假日常态化开展科技、劳动、文化、志愿服务等少先队实践活动,为结队学校提供课程、场馆、志愿服务等资源,助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为少先队员课后服务打造专属阵地。二是打造实践地图,开展“机制化”打卡。依托“红领巾爱首都”校外实践教育地图成员单位,开展一系列适合队员的校外实践教育项目,组织队员机制化开展打卡活动,架起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阵点架构,为队员提供优惠便利。三是组织营团活动,进行“沉浸式”体验。以红色教育、科技知识、农耕知识、文化交流四大主题打造营团活动,采取组织推荐、社会招募的形式,服务全市少先队员全面发展。四是利用社区空间,提供“家门口”服务。依托社区青年汇打造“红领巾爱首都”社区成长营,提供少先队员想得起、找得到、能参与、有收获的社区少先队服务。暑假期间,通过“日托管理”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开展暑期课余成长活动,有效缓解假期“看护难”问题。

三、活动效果

一是强化公益普惠,突出激励先进。校外实践教育活动重点面向“红领巾奖章”获得者、优秀少先队员、困境青少年等群体提供实践平台,队员们通过各类平台分享活动感受、反馈收获。二是坚持示范引领,开展广泛宣传。“红领巾爱首都”校外实践教育品牌在培养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成效显著,多次在全国少工委、北京青年等平台进行宣传展示,以少先队工作交流简报等方式面向全国进行经验分享。三是聚焦主责主业,服务中心工作。充分利用首都资源优势,在重大活动、疫情防控、基层治理、对口支援等各项工作中,寓少先队教育引领于服务成长之中。通过组织少先队员参与重要国事活动、参与垃圾分类、参观采访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与西部地区少先队员开展书信交流等,团结、教育、引领广大少先队员在有组织的实践教育活动中筑牢信念、砥砺品格、磨练意志、增长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