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中院不断探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新思路、新模式,创新司法延伸的新领域、新路径,围绕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深度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着力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并逐步形成“法治教育基地带”,为进一步助推平安校园建设,构筑校园安全防线提供了鲜活“范式”。
一、科学规划筹建,拓宽基地平台,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特色品牌。2017年7月,一中院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建立了首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之后相继与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分校、海淀区五一小学晋元庄分校等四校建立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结合各基地校学生特点与校园文化,针对性开展普法教育,及时提炼优秀经验做法并在各基地校间推广,力求“1+1>2”特色基地带规模效应。2021年5月28日,一中院法治教育基地再拓“版图”,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签约“法治教育特色课程校”并举行揭牌仪式。通过“法治教育基地带”的建设,以点带面形成覆盖面广、普及率高、影响力强的法治教育阵地联盟。各基地“各美其美”,为法治教育与研究积累丰富实践素材,有效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二、深化诉源治理,做好预防矫治,健全完善政法、社会“两条龙”工作机制。从“平安北京”“平安校园”建设出发,强化少年司法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犯罪预防以及参与社会综合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强化与公检法司“政法一条龙”相关部门联动联治,探索构建预防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体系,共同做好预防、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探索对不满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的司法处置机制,从特殊预防、诉源治理的角度最大限度减少各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生。另一方面,强化与“社会一条龙”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组织协作配合。联动教委、团委、妇联、社区、青少年法援中心,广泛聚合社会各界力量,推动未成年人被害求助、罪犯安置帮扶及民事权益的全方位保护。依法严惩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及性犯罪,对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开展隐私保护、心理干预和帮扶回归等延伸工作。
三、构建联动体系,整合教育资源,形成“院校家”三元闭环管控合力。一是系统整合法治教育资源。以“科学规划、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质特色”为基本原则,将“法治教育基地”和“基地带”有效结合,从“单兵作战”转变为“合作协力”,实现法院和学校、学校和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提升整体成效。二是密切院校联动配合。针对疫情期间延迟开学,网络言论纷杂等现象,主动与法治教育基地带学校沟通协调,大力普及《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做好学校、家长、学生“全科老师”,通过法律提示、风险预警等方式消除不利因素,提高社会综合治理水平。三是积极推动“院校家”深度合作。探索开展“法院-学校-家长”三方普法互动,以线上法治教学和“家校沟通”为纽带制作普法课程,内容包括公民教育、心理健康、法律知识普及和案例分析,对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权益保护等问题适时、恰当的提供法律指导帮助,实现“法治教育基地带”的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四、延伸司法职能,创新教育形式,开发多元普法宣传产品。坚持贯彻“谁执法谁普法”,不断提升未成年人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一是注重法制校园文化建设。以“向日葵*阳光蓓蕾行”普法宣传团队和“一棋一课一片一画册”系列普法产品为品牌资源,以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和法治副校长为纽带,深入参与基地校“校园文化周”、“宪法宣传周”等活动,打造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和权益保护矩阵。二是注重实施精准主题宣传。与首师大附中学生联合拍摄关于校园欺凌题材微电影《默》,对焦当下频发青少年校园暴力问题,在广大师生中反响强烈;以《校园伤害案件的法律责任与防范应对》为题,录制网络在线法治课程,保护未成年人远离网络违法犯罪。三是注重普法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与各基地点紧密开展互动联系,扩大宣传辐射面。通过普法讲座、图文展播、知识竞赛、案例教学、旁听庭审、职业体验等方式,为青少年提供多元化走近法律、了解法律的途径。举办模拟法庭、法治讲座、普法进社区等活动百余次,普法活动影响三十余所学校数千名青少年儿童,培养青少年形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