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门街道依托“家校社协同—青少年核心素养区域联盟”项目,统筹各类社会资源,为辖区内青少年搭建能力提升的资源互补、功能互补的社区活动成长平台,构建“1+1+1≥3的家校社协同”的绿色教育生态体系,让教育从一个围墙内的“小教育”走向家校社共融的“大教育”。其中,“潮少年”小社工属于该项目社会实践板块中的核心品牌,成立于2022年1月15日,是北京市东城区第一支少儿社工队伍。作为“东城社工”品牌的延伸,由专业老师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进行指导,为青少年成长打开一个融入社会的窗口,引导青少年的公益服务意识,培养出小小社区建设者、文明倡导者、公益先行者。
一、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多视角”赋能
一是充分发挥地区教育资源优势,与公立学校建立“家校社共荣”发展战略,提升品牌影响力,形成“请进来走出去”机制。“潮少年”小社工项目聘请部分在校老师为公益老师参与项目,传播知识,同时走进学校开展“心有暖阳 向阳而生 共童缔造”路演,号召更多青少年加入;充分调动非公教育机构积极性,以美育教育为切入点,将艺术培养成果与街区工作相融合。在东城区的最美胡同新鲜胡同举办“助力中轴线申遗”世界吉尼斯纪录世界最长粉画,孩子们用五彩颜料绘制历史传承文化;在社区邻里节、文化大集等活动中为居民表演节目展示才艺;根据东城区“我们的春天”歌曲拍摄原创舞蹈《“潮少年”小社工为东城抗疫加油》MV;绘制胡同蓝图美化街区等。
二是部门科室形成合力搭建成长平台。坚持党建引领,充分统筹街道团委、妇联、社建办等科室协同支持,连续多个学期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个周末举办“社区开学第一课”,分别围绕“双减之后我的课后生活怎么办”“说说我的心理话—我想对自己说、对家长说、对社区说”“请重新认识我 换位思考”,以教育专家、老师、家长、孩子、社区工作者共同论坛的形式开展,助力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为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社工的工作属性和内涵,街道社会工作联合会作为专业指导部门提供了《社工实务知识》《小社工特殊人群沟通力》等课程,提高小社工们的认知,培养公益心。
二、突出主题特色,实现“多维度”实践
一是残健融合携手同行。引领、倡导扶残助残的社会风尚,营造平等有爱的社会环境,消除歧视关爱关心残障人士,通过残健融合趣味运动会、非遗传承手工活动等感知残疾人的不易、坚强与乐观,更能激发小社工们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对残障人士的关注,增加同理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二是小善举感恩城市“追梦人”。近年来,连续开展了“人未归,爱已到”——向春节期间保障供应的工作人员致敬的服务活动,孩子们到快递站、菜市场、停车场为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叔叔阿姨送去特殊礼物,为他们远在家乡的孩子送去学习用品和冬奥礼物冰墩墩,从未拿过针线的小社工还为快递员叔叔缝制红色随身斜挎包,方便他们装手机、笔、胶条等小物件。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孩子们关注城市外来耕耘者,感受艰辛,奉献爱心。
三、依托公益项目,实现“多方位”融合
多年来,朝阳门街道运用社会治理理念深耕居家养老服务多年,2016年首创“区域养老联合体”模式,关注高龄独居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将潮少年小社工引入,一老一小相融合。
一是才艺小舞台搭在高龄独居老人家。“一个观众的剧场”是在重要的中华传统节日期间走进高龄独居老人家,为老人送去祝福和精心编排的节目;同时小社工不仅走进老人家,还实现了带老人走出去,在龙潭湖公园,小社工们为长期出不了门的独居老人表演节目,还陪着老人赏花说悄悄话,其乐融融。截至目前该类活动已成功举办12场。
二是小手拉大手,增强社区活力。疫情期间组织“信来疫去——喊爷爷奶奶打疫苗”活动,小社工们用稚嫩的笔触、朴实的话语书写亲笔信,同时还手工制作信封,发出去的每一封都不重样,饱含着孩子们希望老人能获得更好保护的美好愿望。
三是小手拉大手,争做文明行为践行者。小社工们积极参与文明实践活动,争当垃圾分类宣传员和文明引导员,参与“周末卫生大扫除”,用小小文明实践行为,为城市文明环境建设一份微薄力量。
四是“一勺米”公益活动。小社工们走进社区,走进邻里,讨要一碗米、一盘豆、几颗枣,收集起来由食堂熬成腊八粥为地区身体不好的独居老人送去,增进邻里亲情,在参与社区治理、营造和谐街区的进程中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