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央、市、区关于全面加强少先队工作的重要文件精神,持续深入推进东城区少先队社会化体系建设,丰富少先队员校外实践活动,打造少先队工作品牌特色,东城团区委、区少工委依托东直门、东四、朝阳门、崇外4个街道少工委的校外实践阵地,生动开展了2023年东城区“一团三营”(即星火少年团、文化交流营、劳动创造营、科技未来营)校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累计覆盖全区近800名少先队员。

“星火少年团”:磨炼坚强意志,砥砺政治品格。一是走进革命教育基地。少先队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感受血与火的岁月,体验“实战”射击打靶,接受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二是走进武警部队。少先队员零距离观看军事训练,现场体验折叠绿色“豆腐块”,增进爱国拥军情怀。三是走进消防救援基地。少先队员在北新桥消防救援站了解灭火器使用、防护用具穿戴等消防知识,提高安全自护技能。四是走进戎装模拟现场。开展“快乐成长 保护国家”戎装对战,少先队员身着迷彩服体验野外实训,在实践中磨炼意志体质、培养国防精神。

“文化交流营”:寻访文化遗迹,赓续历史文脉。一是实地寻访文化地标。少先队员探访曹雪芹故居、花市清真寺等地区代表性建筑,深入了解家门口的地域文化。二是沉浸学习非遗技艺。少先队员在北京象牙雕刻厂体验2000多年历史的北京牙雕技艺,感受传统技艺精妙,培育文化自信。三是体验趣味美食文化。少先队员参观“厨子舍”老字号,听清真菜民间宴席制作传承人讲解中华传统美食,进行美食品鉴,感悟中华民族传统美食文化。

“劳动创造营”:崇尚劳动美德,弘扬工匠精神。一是化身传统工艺“小工匠”。少先队员走进京诚集团“工匠营”,体验鲁班锁等传统木工制作工艺,在实践中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二是化身非遗文化“体验官”。走进史家胡同博物馆,少先队员在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指导下制作面人,增强动手能力。三是化身珐琅技艺“实践者”。少先队员在北京市珐琅厂学习景泰蓝制作过程,体验点蓝工艺,激发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四是化身生态文明“践行员”。少先队员在“指尖微景观 赏遇趣时光”多肉植物DIY活动中实践创作微景观,将生态保护的种子种在心间。

“科技未来营”:点燃求知之火,感悟科技魅力。一是在实地研学中爱上科技。少先队员参与“知路爱路 科技领路”主题活动,在中国铁道博物馆实地学习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历程,厚植科技创新理念。二是在亲身实践中走近科技。少先队员参与“红领巾 与科技同行”主题活动,学习机器人知识,动手制作机器人和操作编程,探索科学乐趣。三是在创新体验中思考科技。少先队员参与科普创新活动制作DIY风力发电小车,开展“红色游学”VR体验,在学习党史之余收获新技术、新思考。

“一团三营”活动是构建新时代东城区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的重要举措。一是着力强化实践育人成效。聚焦青少年国防观念、劳动技能、文化修养、科技素质的培养提升,通过寓教于乐、融学于趣的校外实践活动,帮助少先队员开阔思维视野、增长实践本领,切实提升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育人成效。二是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东城独特文化资源,组织少先队员走进曹雪芹故居、珐琅厂、“工匠营”等地域特色与教育意义兼具的文化环境中,通过沉浸式熏陶更有效引导少先队员立志向、修品行、练本领,以“首善标准”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三是有效提升少先队工作社会化水平。坚持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教育相统一,联结汇聚社会化资源、力量、优势,推动少先队员校内外实践情况双向反馈、一体联动,逐步形成多方合作的长效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优化以街道少工委为核心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