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自2022年9月至今,学校从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实践探究、学生活动等方面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落实保护行动、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家国情怀。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生态文明教育环境

学校环境设计注重营造生态文明氛围,体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校园里展示矿石标本“探大地宝藏”“建生态家园”“遨浩瀚宇宙”等场景,设置“从远古走来”“寻祖辈文明”等主题地质历史长廊;学校四层民俗文化实物展馆为主题展示“祖辈们渐行渐远的生活”。西校区设置主题文化长廊“驼铃古道”,体现模式口地区的人文特色。校内每件展品都有二维码,可查看展品介绍,让展品动起来、活起来,在校园内营造目光可及、双耳可听、心灵可感的全方位生态文化环境。

二、抓住课堂教育渠道,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理念

学校在一体化德育研究的过程中,梳理中小学各学科在新课标和教材中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联的知识、内容和活动形式,挖掘学科育人价值,采取课堂认知、活动体验、自我内化、行动升华等策略,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契机,强化课堂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渗透,为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找抓手,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三、借助属地资源支撑,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

学校依托模式口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集团力量开发了《驼铃古道之旅》系列校本课程,根据学生年龄段设置课程的难易程度。一、二年级卷(初识古道)设置“绘制一幅驼铃古道手抄报”“制作古树身份卡”等任务;三、四年级卷(古道详解)设置“驼铃古道上的垃圾清理方案”“制作一幅中医常见的药材展示板”等任务;五、六年级卷(古道风貌)设置“设计一幅驼铃古道的旅游地图”“制作模式口矿产资源展示板”等任务;七、八年级卷(探索古道)设置“完成一份冰川对史前动物的影响报告”“绘制一张水力发电的原理图”等任务,课程设计的每个环节,使学生不仅能够得到生态知识上的科普,还能感受到文化熏陶,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生态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四、开展多种育人活动,丰富生态文明教育途径

开展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是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小学低段以听、说、画,小学高段以写、颂、唱,初中学段以探、研、建等多种形式开展。

1.校内种植活动。一年级和二年级开展班内绿植养护,三至五年级利用校园百草园开展校内种植箱种植,六至八年级开展模式口地区常见中草药和常见农作物种植活动,其中三名学生在北京市科技节太空种子种植大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属地考察活动。学校老师和模式口村非遗传承人多次组织学生考察红光山、翠微山的地质地貌,识别当地中草药,体验磨刀石的制作工艺,探寻模式口地区的民俗院落,法海寺、承恩寺、田义墓等文保单位。结合丰富的地域资源,将生态课程根植于地域文化,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身边曾经发生的故事。

3.校内社团活动。围绕“爱我家乡模式口”,小学低段开设了黏土、剪纸、创意手工等社团,小学中、高段开设马勺画、葫芦烫画、毛猴、话剧、京韵大鼓单弦等社团。2023年6月10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当天,学校的单弦社团在石景山区文化中心表演了《生态文明代代相传》,话剧社团在八大处公园表演了《八大处的传说》。初中开设美术、朗诵、VR建模、属地文化研究等社团,通过多种形式渗透了生态文明理念。

4.主题教育日活动。结合世界粮食日、水日和环境日,班级设置专题板报,中小学同步开展“我爱地球妈妈”生态文明演讲比赛。小学部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开展了“童心向党,追梦多彩未来”生态文明文艺汇演及“弘扬生态文明,点靓美丽校园”学生艺术作品成果展示。中学部开展了“节能环保,低碳生活”主题教育活动,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节水节粮意识。“爱粮节粮”优秀班集体评选已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

5.主题科技节活动。科技节活动中低年级小同学用废弃的物品变成生活中可用的物品,六年级的同学们绘制了生态文明英文版手抄报。中学部邀请专家开展了《衣食住行中话节能》《什么是化学反应》等科普讲座。学校以“气候与粮食”为主题开展学生实验活动,设计科普展板,介绍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粮食生产与节气的关系、温室效应对气候环境及粮食生产的影响等内容。由10名学生宣传员给各年级学生进行讲解。

6.双减下体育创新。为应对恶劣天气户外活动减少,保证学生在校的活动量,融合多学科自编多套课桌舞,结合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灵动校园,魅力桌舞”比赛,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意,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协作能力,感受到舞蹈的魅力。

7.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市、区实践基地,开展新材料、新技术、生物多样化等实践活动。中学部带领学生走进首钢冬奥场馆参观学习,了解首钢绿色转型过程中科技发展的作用,体验冬奥绿色科技的运用。小学部组织学生走进世界花卉大观园让学生在已有生态保护意识的基础上,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最终途径。

8.志愿服务活动。学校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小学部的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参加了北京绿娃志愿者公益团队,开展交通指挥、垃圾捡拾等活动。中学部的学生在校团委的组织下到模式口古文化街,开展擦拭公共设施和信息咨询的服务活动。

9.家校社三方联动育人。积极倡导开展"垃圾分类我们一起行动--周末守桶我参与"活动,带动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值守,促进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学校与模式口居委会共同组织学生走进模式口,探寻家乡“千年古道 百年老街”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学校定期举办实践活动课程成果汇报,邀请老专家、老干部、非遗传承人、学生家长等出席活动。让学生把在实践活动中的所得、所想、所感进行展示,增进学生对本地区资源的认识,提升家校协同育人实效。学校定期召开家委会会议,宣传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系列活动,家长积极关注支持,共同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谐的家庭关系。

五、主要效果

学校持续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的全过程,通过多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开展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生态文明绿色价值观,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了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崇尚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真正达到寓教于“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