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口街道工委、办事处深刻领会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整合新街口街道学区理事会资源,结合街道自身功能定位和居民需求,探索建立“党建引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家庭行动”的新街口“好儿童”教育行动计划运行机制,形成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学区制“新街口模式”,学区以培养“新街口好儿童”为目标,协同育人,形成了社会教育资源以资源单位为“点”精准对接校内校外教育,丰富教育内容;以新街口好儿童系列活动和街道特色活动为“线”突显专题活动价值,延伸教育深度;以“家校社”为“面”吸引调动学校、幼儿园、社区、家庭广泛参与,合力共同描绘新街口地区教育工作从家园社到家校社共同发力、发展的壮阔前景。
一、以组织为统领,建立新街口“好儿童”工作网络
教育工作是需要各相关部门、学校、幼儿园和社区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为更好推动新街口“好儿童”行动计划实施,街道制定了《新街口街道“好儿童”教育行动计划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主要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教育工作的副主任担任常务副组长,街道各相关科室、学区理事会成员单位为领导小组成员,21 个社区为实践基地,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网络,为扎实推进新街口“好儿童”教育行动计划稳步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以指标为导向,探索新街口“好儿童”教育实践模式
为规范街道“好儿童”教育行动计划评价和管理体系,制定了《新街口街道“好儿童”教育行动计划社区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以“好公民”、“好思想”、“好文化”和“好社区”为内容设立三级评估指标26项,切实指导社区及家庭不断丰富“好儿童”活动内容,开展线下、线上教育互动,打造教育品牌,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社会教育实践模式。
三、以理事会为平台,研发“小脚丫走胡同”活动, 促进家园(校)社教育互动融合
街道不断发展壮大学区理事会资源单位,加强学区理事会资源互通和资源共建,为新街口的儿童和家庭共同打造家门口的良好教育生态,为新街口“好儿童”教育行动计划实施奠定资源基础。选取辖区内具有代表性的12处文化点位,涵盖古都文化(北京市白塔寺管理处、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广济寺),红色文化(北京鲁迅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鲁迅八道湾纪念馆),京味文化(安平巷社区居委会、西四北三条社区居委会、西四北六条社区居委会),创新文化(国家京剧院、西城区人民法院、新街口街道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四条体验路线,组织儿童沿着体验路线,开展展陈参观、收听讲解讲座、上体验课、艺术观摩赏析等学习体验活动。同时推出徽章打卡新玩法,发放“小脚丫走胡同”打卡地图和由地区儿童自行设计的“小脚丫走胡同”logo徽章,增加活动趣味性和纪念意义,对集齐四条体验路线点位印章的儿童,颁发“新街口好儿童”证书。
四、以校外少先队为品牌,赓续“好儿童”红色基因
街道成立了全市首支街道级校外少先队大队,团工委负责人任大队辅导员,社区青少年主任任中队辅导员,各社区以楼门、院落为单位建立少先队小队,先后开展了“红墙下的红领巾成长营”、“运动吧·少年”、“参观消防站安全记心间”等活动,进一步加深青少年对公共事务的了解,增强家园意识,聚焦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建设系统化和体系化的校外“好儿童”德育工作体制机制。2023年7月,全国少工委发布《关于命名2023年度全国红领巾中队的决定》,新街口街道富国里社区少先队中队荣获“全国红领巾中队”称号。
五、以“街巷小管家”为抓手,助推新街口“好儿童” 融入社区
新街口街道“街巷小管家”源自 2019 年创设的“小手拉大手——收拾客厅行动”,多年以来街道持续优化服务内容创新活动方式激发更多青少年加入“街巷小管家”队伍,带动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社区治理。21 个社区组织动员街巷小管家及家长参与“大手牵小手 小手拉大手——收拾客厅行动”、“共建共享绿化家园”、“消防知识进社区,安全防火记心间”等主题活动,发布街道年度“清美约”项目,由学生代表宣读《清美约消防安全倡议书》,呼吁小手拉大手,从身边事做起,整理环境秩序;从自己做起,美化公共空间;从点滴小时做起,维护清理成果,为地区孩子健康成长注入家庭和社区的外部力量。
六、以传统文化为助力,培育新街口“好儿童”文化自信
新街口街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指导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未成年人系列活动,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中国传统节日结合地区特色开展文化主题活动。“平方院里的中国年 邻里相伴是团圆”,邀请社科联、文联、学区理事会单位书法大家和地区儿童书写对联福字,身着唐装汉服等传统服饰,通过“你画我猜”等趣味环节猜诗词歌赋。清明节开展“清明祭英烈 弘扬民族魂”主题活动;端午节开展“浓情端午 新意心传”主题活动等,在未成年的心灵中播撒健康和文明的种子,培育他们健康成长,引导地区少年儿童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扩大文化影响力,成为受地区少年儿童欢迎的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