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延庆区西北部张山营镇下芦风营村的张山营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占地面积大的优势,挖掘二十四节气内涵,依据春种、夏耕、秋收、冬藏的节气特点,与学校劳动实践活动相结合,走进学校劳动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劳动兴趣和能力。
一、春之种,用双手种下希望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分是春季第四个节气,这个时候天气温暖、阳光明媚,在中国民间有放风筝、吃春菜、立蛋等风俗,非常适合张山营地区播种农作物。
一是开展学生参与劳动情况调研,确定种植作物种类。首先通过班主任老师、劳动老师开展调研,发现学生们大部分参与过家庭的劳动,参加农业种植劳动以体验为主,张山营地区很多家庭有苹果树园,孩子们会在秋收季节帮忙采摘家里的苹果,但对如何开垄、撒种、培土等基本种植知识和技能知道并掌握的不多。然后与常年在校进行农作物劳作的“老张师傅”联系,结合学校劳动教育基地土质特点和张山营地区气候特点,确定从种植打算开始,认识劳动工具、学习基本种植技术。
二是学习使用劳动工具,掌握基本种植技能。孩子们的“老张爷爷”把孩子们带到农具存放处,逐一跟孩子们介绍平耙、蹶头、铁锹等各种农具,包括这些工具的名字、结构、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每一位学生在“老张爷爷”的指导下练习工具使用,掌握使用方法和技巧,便于后期参加农业劳动。
三是分组种植,种下希望的种子。掌握工具使用方法后,同学们来到校内劳动实践基地,“老张爷爷”是首先讲解了大蒜种植的注意事项“第一地要垄直了,第二大蒜的根部很脆弱,种的时候要小心别揪断了。”然后耐心地为学生做了种植大蒜现场示范,包括怎样垄地,怎样放蒜,放多少蒜,怎样培土等。演示结束后,学生4个人一小组,分工合作,力气大的来垄地,一个同学前边指引方向别跑偏,另一个同学将大蒜的三分之一摁进土壤,用手丈量出一柞的距离,然后再摁第二颗蒜,最后一个同学进行收尾工作将土覆盖上,干得有模有样。
学生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完成了种植任务,个个满头大汗,有的甚至直不起腰,但脸上满是笑容和喜悦,看着自己种下的大蒜,都很高兴。孩子们感触很深,体会到劳动辛苦。
二、夏之耕,用汗水浇灌成长
在“老张爷爷”的指导下,老师和孩子们的齐心协力,利用劳动课和课余时间,在清明、谷雨前后又依次种下了黄瓜、土豆、红薯、玉米、桃树、圆白菜等果蔬作物。随着夏季的到来,果蔬作物逐渐开始在地里成长起来,课间时间孩子们会跑到田地边,观察本班种植作物的生长情况,遇到土地干旱,就主动地组织学生浇水,还时不时地去找“老张爷爷”咨询关于浇水的知识。黄瓜生长特别快,也最容易招虫子,秧上爬了瓢虫,可逃不过孩子们的眼睛,他们先是动手抓而后开始研究怎么利用物理方法减少虫子对植物的侵扰而不影响黄瓜的品质,推动了物理学习的新高潮。
在学生的精心照顾下,及时浇水、按时施肥,劳动基地里的果蔬作物茁壮成长,陆续开花结果。放暑假以后,学生还委托“老张爷爷”帮忙照顾本班的作物,在师生的共同浇灌下,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三、秋之收,感受收获的快乐
9月1日开学,学生最关心的是本班作物,到校后第一时间来到劳动基地,查看本班作物生长情况,当看到丰硕的果实后,一个个高兴的手舞足蹈,并向“老张爷爷”表达了感谢。开学后学校陆续开始组织学生们对作物进行收获,在收获红薯过程中,由于孩子们控制不好刨地的力度,很多红薯都被刨断了,十分可惜,最终由“老张爷爷”来完成,一个个形状不同的红薯逐渐显现出来,孩子们开始在土里翻找起来,两人一组,一个捡一个装,碰上不好捡的 “重家伙”还要两个人一起上阵请出来。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劳动工具使用掌握的不好,没有亲自刨出来很遗憾,还要多多练习。霜降时节,海棠果是最好吃的时候,低年级的老师们会带领孩子们去采摘海棠果,一个班包一棵树,不仅自己享用还将采下的海棠果分到其他办公室里供老师们品尝,最后还会选一些带回家,作为自己的收获和父母一起去分享。
四、冬之藏,品味果实的甘甜
收获的红薯、土豆等会统一存放在食堂冷库中,每周午饭时蒸一部分让学生和老师们享用,由于学校特有的沙土地特性,产出的红薯特别甜;食堂的土豆蒸出来特别“面”,也是老师和同学们的爱宠。
通过各年级的劳动实践,学生们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感悟到劳动的艰辛,收获了劳动的喜悦。食堂大师傅们感触最深的是剩菜剩饭的情况减少了很多;班主任老师感受到学生的责任感增强了,回家后更加主动帮父母干活,比如做家务、给苹果树剪枝、种西红柿之类的,跟着节气去劳动,不仅收获了快乐和劳动技能,更收获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