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是专门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发定制的生态环境教育活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重要讲话精神的积极举措,旨在加强青少年的生态环境教育,培养青少年生态环保理念,进而以“小手”拉动“大手”,带动更多的家庭、更多的社会公众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一、基本情况
2017年起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推动生态环境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工作,与青少年同学习共成长,不断拓宽生态环境宣教工作路径。从一堂生态环保课入手,在开学季、环境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科普教育活动,探索出了一条以课堂学习为基础、以实践参与为导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首都特色”生态环境教育之路。2017年至今,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已推出百余场活动,线上线下走进500余所中小学,超1400万名师生和公众参与学习互动,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累计开展科普授课27场,组织参观研学7场,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成效。
二、特色和亮点
(一)寓教于乐 丰富课程内容
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水平等因素,注重课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学习体验感,全面提升学生的环保素养。在春季开学第一天,邀请中科院院士走进生态环境教育课堂,以更高站位、更开阔的视野影响和引导孩子们学习生态环保知识;围绕生物多样性,推出《北京寻蛙记》等课程;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出《穿越千年的植物文化脉动——走进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探索《诗经》中的植物世界;在世界环境日期间推出《山·水·北京湾——北京自然生态故事》课程,带领同学们了解北京的山、认识北京的水、感受北京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之美,共同探知北京山水相依、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
(二)守正创新 拓展授课方式
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不断拓展授课形式,通过线下+线上,课堂+课外等多样化的授课模式,做到寓教于景、寓教于乐、寓教于行。既有走进演播室录制视频的倾情授课,也有走进大自然、走进工作现场,通过镜头为同学们传授知识的实景体验;既有走进学校,与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也有带领同学们走出书本,走进生活,到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和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等场所的参观研学。如《邂逅湿地的生命之美——走进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碳”索智谷,悦见未来——走进北京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等课程通过摄像机镜头,为同学们讲述生物多样性和低碳的故事。充分发挥北京市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和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的资源优势,推出暑期生态环保一日研学活动,走进教育基地、开放单位等场所参观学习。线上线下融合,由“点”及面的多元辐射让更多的青少年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学习参与机会,看到了更广阔的生态环保世界,实现了生态环境教育更多元、更广泛的辐射。
(三)整合资源 壮大教师队伍
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企业等单位的专家老师深入工作一线、走进生态环境教育课堂,为广大青少年和公众讲述生态环保知识,提供环境教育服务,教师队伍更加丰富、多元,教育范围更加广阔,双向激发了环境教育的授课和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专业化、特色化的课程吸引了更多的学校和社会公众参与其中。
(四)同频共振 提升活动影响力
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现已成为各区、学校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有益补充和重要平台,北京及各区生态环境微信、北京电视台、中国环境报等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对活动持续开展宣传报道。开学季的院士课堂一经发布,就吸引了中央及市属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晚间新闻、人民网、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新闻、学习强国等中央和市属主要媒体报道近100篇。秋季开学第一课活动,大兴区全区8万余名中小学生在云课堂同上一堂生态环保课;推出的环保视频课程,累计观看量近700万;居家学习期间,创新性的采用腾讯超大会议室的授课形式,实现了千余名师生共同相聚云端,学习生态环保课程。2022年在“京环之声”微博平台#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话题总览量增长超6700万,累计话题总览量超7673.8万,全国近百家生态环境系统官方微博矩阵同频共振、转发互动,有效扩展了宣传覆盖面。
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一路耕耘,一路生花,未来生态教育进课堂活动将继续夯实教育根基、拓宽教育路径,在提高广大青少年及其家庭生态环保意识、传播生态环保理念、参与生态环保行动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