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是在校团委领导下,由BJEA志愿服务队通过队内二次招募,由学生自主自愿报名而成立的专项服务项目组。他们以校园环保、文明实践、节能减排、习惯养成等为使命,面向全体师生提供废弃纸张的清运、回收、筛选和分类的服务,并为校园文创和研究性学习项目提供纸源。
学生志愿者们按照排班表,分组轮流值岗,每个楼层设置2-4个专门的纸张回收箱,每天回收,每周整理,每学期称重。同时有协调组的小伙伴,对接对纸源有需求的部门,随时移交纸张。利用各类校园文化日活动,如雷锋日、感恩日、同伴关系等的活动机会进行宣传宣讲活动,推行节约习惯,扩大影响力。
回收的废弃纸张,大部分成为校内文化创意作品的纸源,如学生利用暑假,通过纸塑的方式创作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组编钟,在校园内起到优秀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
项目缘起和前期调研
中学阶段的校园是大量用纸的场所,我们通过问卷、访问师生、访问物业公司等方式进行项目的必要性调查。保守估算:平均每位学生每学年大约产生8公斤的废弃纸张,每个学年都将产生十数吨的废纸量。我们一直都希望能找到一个好的方法,既能引导师生有序投放,又能提高废弃纸张的再利用率,于是一个以校园环保为目的的公益项目创立了,这就是“BJEA校园纸张零废弃”。
管理和培训
为保证日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本项目在组织管理、日常性管理、培训和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配合。在人员招募环节,我们采用自主报名,面试审核的方式,筛选具有长期服务意愿的学生;日常管理上由组长和副组长承担考勤排班管理工作,并记录工时;培训是保持项目规范性何专业性的必要手段,在岗前进行上岗教育培训,服务期间进行管理和技术培训。在一个完整学年,培训次数多达6次。在管理上本项目还采用双周例会制度,志愿者们聚在一起,探讨服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质量评价环节是总结经验的关键,我们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评定志愿者上岗时长和服务质量的达标,总结性评价在每年的1月和6月进行,主要考察志愿者们自身的成长和项目总体的成效。
成效和社会影响
项目运行一个学年,呈现了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成效:累计志愿者服务时长达800小时,服务对象人数约1700人;共计投入使用了40个废纸回收箱(自制),以往每到下午就满塞的垃圾桶逐渐空置,人均垃圾减量率提高,近100间教室的分类回收率提高,校园外运的纸类垃圾减量约50%。教室整齐,几乎不见胡乱抛弃的废弃纸张。(数据来自物业公司统计)。回收的纸张中有70%得到二次利用,比如提供给技术学科用于文创教学,为纸雕塑社团提供材料等
各种数字下,其实都指向的是校园环境的改善、以及志愿服务精神带来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这种作用的长效的,积极的,有利于成长的。
志愿者伙伴在服务中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校园示范力量。在本项目的直接带动下,约千余位师生通过行动共同参与到“纸张零废弃”项目中来,同时通过家校渠道,辐射到5000多位附近社区居民。
获得奖励和媒体宣传:获得2022年首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并荣列全国中学志愿服务示范项目。
创新机制
创新性可以有效保持项目活力。我们总结了四个方面的创新。
1、机制创新——本项目立足志愿服务精神,调动学生群体积极性,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整合各学科资源,在项目中进行跨学科融合,整合校内外的资源,让本志愿服务项目更好的为全校师生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影响力。
2、成果创新:“废纸不废”——因何不废?怎样不废?志愿项目通过跨学科融合,探究科学合理的废纸二次使用方式,拓宽纸质资源再利用途径。
3、组织团队创新:本志愿服务项目学生群体覆盖面广,涵盖了初高中各个年级学生,在第一轮服务时段,主要创始工作由高二年级承担,他们发挥学长经验,以大带小,对低年级成员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为本项目的长效发展提供基础。
4、成长机制创新——校团委做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后台管理者和总调度,为志愿者搭建成长发展平台,积极组织志愿者培训,累计组织志愿服务专项培训6次,技能培训3次,外请专家培训1次。通过评价工具,记录学生志愿者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