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不惑之年,回想过往15年的教学经历,曾经的园丁之梦仍在,育人初心未改。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让我更具理性,班级管理经验则让我更具感性和同理性,在教育工作中,我始终坚持“推崇自由,尊重纪律;鼓励尝试,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由探究精神,领悟数学的规律与美好;在沟通中重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互补,欣赏包容孩子的同时,也鼓励家长为孩子教育提供更有爱的环境。
在多年的带班经验中,我摸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班级家校共育的“家书”沟通体系,从沟通频率、沟通内容、沟通重点和沟通机制四个维度,逐步提升家长在家校共育中的参与意识、互动体验,以此缓解5至6年级的家长焦虑,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并适应小升初的过渡阶段。所谓“家书”沟通体系,是老师和家长之间利用“家书往来”所形成的沟通与互动机制,通过富有感情又目的明确的书信,拉进老师与家长的距离,也为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保证家校教育的连续及互补性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式。
一、固定化沟通频率,培养家长意识
首先,于正式开学前两周,以周度为频率,向班级家长寄送家书,家书内容主要以5至6年级孩子的特点、教育难点、成长需求、家长教育方式,以及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预期目标等为主,为家长提前“预演”孩子的教育和学习问题提供支持,也促进家长在家校共育中间的参与思考。
其次在学期结束后两周,依然保持周度寄送家书的频率,此时家书内容以学期回顾、目标完成、家长表彰、学生鼓励等阶段性总结为主,便于家长全面了解上学期的学习、教育情况,促进教育形成闭环,也为下一学期的家校共育提供良好的基础。第三,在正式开学至学期考试结束期间,也以周度为频率,在每周五晚上向家长寄送家书,方便家长利用周末阅读,并及时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跟踪调整。
二、差异化沟通重点,缓解家长焦虑
在常态化的家书沟通体系中,考虑到不同孩子、不同家长的个性和成长环境,以及在不同学习阶段或状态下表现出的差异性,在保证沟通内容灵活性的基础上,尝试引入不同的沟通重点,突出沟通差异性,缓解家长在教育中的压力和焦虑,为家长合理引导孩子提供相关支持。
为了缓解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阶段性焦虑,每个月末会根据班级孩子与同年级其他班级的学习情况比较,选出本班最好或者最需提升的学习科目,寻求任课教师的帮助,让任课教师参与至家书沟通机制中,对孩子下一阶段的学习、提升以及需要的家长支持进行书信说明,让家长对孩子各个科目的学习有更全面的了解及参与感。
三、多样化沟通机制,促进孩子成长
家书沟通体系是我尝试构建家校共育的重要工具,但不是唯一方法,随着我在家书沟通中积累起丰富的经验,我开始在家书沟通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其他沟通和互动机制,比如将家书沟通内容中的互助性问题,或个性化家书的内容进行扩展和论证组织,形成各类亲子活动、家长分享活动、家长代班机制等,为家长参与孩子教育提供更具有目的、更具科学性的形式和路径。比如针对孩子的学习压力及亲子关系问题,组织“生活互换”小体验,支持家长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烦恼及工作压力等,也鼓励家长从孩子的角度,了解其面临的困惑及不解,并通过模拟体验的方式进一步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理解,破解家长关系中的沟通障碍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同理心、感恩心以及抗压力。
当然,在组织其他形式的活动中,我也鼓励家长和孩子参与到家书沟通中来,在家书中进行活动反馈和感受分享等,大大提升了家长在家校共育中的参与感,更可贵的是,孩子们也开始以家书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最终形成了孩子、家长、老师之间的良性沟通循环,实现了家校共育的主要目的。
通过家书的交流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也更加亲密,亦师亦友的关系正是孩子们对我教学工作最大的认可,也是我坚持“以爱教学,共建共育共成长”的梦想的最好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