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由市科协、市教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知识产权局、怀柔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怀柔区科协、怀柔区教委共同承办。

主要内容

活动自2022年10月启动以来,7万余名学生和科技辅导员直接参加。大赛活动包括初评和终评两个评审阶段,初评活动包括申报项目形式审查、学术审查、初评评审等环节;终评活动除开幕式、封闭答辩、颁奖活动外,还举办了院士科普报告、走进“怀柔科学城”、创客动手做、公开展示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

本次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指示要求,以推动青少年科学素质全面提升为目标,通过科技竞技、交流展示,发挥活动的示范性、导向性作用,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的涌现,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少年树报国之志,勇攀科技创新高峰,推进科技教育事业的普及与发展,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

方法和效果

(一)科学家精神属性赓续传承贯穿整体活动。

活动充分调动科学家与科技后备人才的互动性。开幕式贯穿“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少年立志当科学家”的主旋律,聚焦北京市科协成立60周年,以《拾光∙回响》开篇,用科技进步之声,创新创造之声,青春筑梦之声,科技强国之声,以及学生报到之声,传递了市科协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建功立业、老科学家甘为人梯、青少年追求科学梦想的心声;以《情感致敬:逐梦》作为尾声,用少年儿童讲述科学家经典事迹的方式,精彩呈现茅以升、王大珩、顾方舟、陈佳洱等奉献科技事业的经典故事,精彩呈现王绶琯、王乃彦、黎乐民、陈香美等科学家为青少年科技教育呕心沥血的感人情景,少儿声声言语叩人心扉,科学家精神感染现场师生,受到大家普遍赞誉。

(二)聚焦“为党育人,为国选才”,完善竞赛评价体系。

一是完善大赛《章程》《规则》,在评审全流程中加强诚信教育。发挥科技 工作者“大手拉小手”作用,在考察交流环节加强对参赛学生和科技辅导员的学术规范指导和诚信教育,培养科学精神,树立科学道德和良好学风,帮助青少年扣好科学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二是选手评价聚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优化评审程序、评选标准等措施,加强对青少年创新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引领,选拔具有科学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三是进一步完善赛事监督机制,竞赛期间组织媒体、公众代表观摩比赛,提升大赛公信力。

(三)突出价值引领,联动《首都科学讲堂》打造特别节目。

本次活动突出价值引领,联动《首都科学讲堂》,面向参赛学生和科技辅导员,共同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武向平为参赛师生做《理解宇宙》报告。武向平院士从大家感兴趣的问题点出发,解读宇宙的特性,回溯宇宙的起源,细致讲解了科学家们如何发现宇宙大爆炸,如何描述宇宙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又是如何预测宇宙未来的命运,指明了对宇宙未知的探索方向,给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天文科普盛宴”, 激发了同学们认识、观测与学习天文的兴趣,普及了天文科普知识,更好地发挥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力,引导他们探索未知的世界,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播种科学梦想、培育家国情怀。

(四)师生走进“怀柔科学城”感受科技魅力。

为丰富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本次活动精心组织师生走进“怀柔科学城”: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所、中科院物理所怀柔园、“两弹一星”纪念馆。让师生近距离的感受科技发展意义、感受科技创新脉搏、感受科技创新历程、感受科技未来前景,拉近科技创新、科技进步与青少年科技梦想的距离。

(五)依托数字科协全媒体矩阵进行广泛宣传。

本次活动依托数字科协融媒体平台,北京科学中心官网、官微,市科协官网、官微,上下联合、内外联动、共同宣传。据统计,市科协宣传文化部、北京科学中心、北京科技报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微博、微信、腾讯新闻、优酷、哔哩哔哩、抖音等APP,新华网、光明网等网站,北京青年报、科技日报等报刊,头条号、搜狐号等多种平台提前预热、实时报道,发布及转发活动相关信息和新闻共约870余条,传播数达2300余万人次,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和科技教师关注和参与到大赛,引导了青少年树报国志向,筑科学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