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广大中小学生迫切需要一种与学校环境不同又与学校环境互为补充的学习空间,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积极发挥资源优势,把握“双减”契机,“微笑”做加法。
课后330,博物馆微笑做加法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与史家胡同小学、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京源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小学、房山长阳中心小学等学校联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学校课程设置,广泛开展特色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研学实践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石刻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也是中小学生的生动教材。同学们在领略和感悟石刻文化与中华文明、世界文明内在联系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开阔眼界、提升素养、锻炼成长,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身心健康。
打破无声浏览,推动有声鉴赏
博物馆是中小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和普及科学知识的殿堂,“微笑志愿者”活动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志愿服务队积累了近十年历程的品牌活动,以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为主题,编写了专属于小学生版本的中英文讲解词,用青少年熟悉的话语和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不仅让孩子们从自己的角度去讲述历史,更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增加同龄人对自己的认可度,让他们从展厅里的“聆听者”、“观看者”转变成面向同龄人的“讲述者”、“传播者”。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感能力,如任务能力、情绪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开放能力和创造力,又能获得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技能。
赋能基础教育,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积极响应基础教育实践需求,结合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形式,打造高质量文化教育资源和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用“微笑加法”赋能基础教育。在项目开展期间,助力“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获得了对接学校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更收获了学生们的喜爱和认可。《北京日报》2023年8月22日以《七夕夜游五塔寺,小志愿者为观众带 来专场讲解》为题刊发专题报道,“微笑志愿者”服务队先后接受北京国际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和专题报道,形成了良好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