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赓续红色血脉,用好红色资源,进一步推动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与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切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提升育人效果,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决定联合开展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工作,持续推进侨博“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努力提高教学基地服务水平,加强馆校合作、锻炼团队协作、提高业务能力。委托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结合侨博馆藏和基本展厅内容,设计开发了适合初、高中思政课教学需求的现场教学课程,组建侨博“思政课”实践教学摄制团队,特邀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初中、高中部学生共计30人)、上海市三所中学“大思政”课程的教学骨干老师(初中1位、高中2位)作为主讲教师,共同完成相关课程的摄制工作。

建设思路

本课程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相关内容,利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中以革命文物为重点的展品、实物、场景等为资料,利用两课时的学习,通过自主参观、深化讲解、互动思考、集体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华侨群体,发现华侨华人对中国和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思考不同时期华侨青年的归国历程,引导学生感受归侨侨眷报效祖国的优秀品质,体悟青年与国家的关系,明确新时代青少年应承担的时代责任。

主要内容

第1课时——通过对“华侨”一词由来的探究感受中华文化的特点;寻找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理解华侨华人对华文教育的重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了解华侨华人中华文化传播的途径,领悟华侨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体悟华侨家书中所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2课时——了解历史上不同时期青年华侨归国历程,感受归国华侨青年的优秀品质;分析不同时期的归国华侨青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体悟青年与国家的关系 ;找寻改革开放后华侨华人对中国和世界发展做出贡献的事迹,明确新时代青少年应承担的时代责任。

特点亮点

初中学段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对国情国策方面的知识,对不同时期出现的励精图治、报效祖国的人物及其事迹有所了解,但对华侨华人群体、历史上不同时期青年华侨归国历程、其对中国和世界发展做出贡献知晓不深。通过现场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体悟不同时期归国华侨青年的情怀与抱负,深入理解华侨华人群体与祖(籍)国血脉相连、荣辱与共的根本原因。明确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认同少年当自强的观点,认识到个人发展、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充分理解实现个人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华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途径,体悟不同时期归国华侨青年的情怀与抱负。领悟华侨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理解青年与国家的关系。

活动效果

1.活动视频按照上、下部,分别于2023年7月4日、7月10日在侨博相关宣传平台播放,截至2023年8月,共获得总计6万3千余人/次的播放观看量;

2.侨博将以此次活动为蓝本,积极与北京市初中教育教学单位开展合作,持续推出侨博“思政课”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