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来自北京市海淀区第三实验小学带来的舞狮队的精彩表演,5月24日下午,由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北京语言大学承办,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海淀区体育运动与卫生健康促进中心联合协办的“岐黄之术传国际杏林春暖惠校园”海淀区第五届校园中医药文化系列活动在北京语言大学拉开帷幕。
作为第十七届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的系列活动之一,海淀区第五届校园中医药文化系列活动旨在助力北京市“一轴三带”和海淀区的三山五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推广中医药文化知识,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内外传播力。
在主场活动外的主题展示区,展出了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创产品、中医药文化题材绘画作品,以及多所学校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成果。现场专门开辟了巡展专区,“健康义诊区”“智慧中医设备展示区”“香囊、药茶制作区”“本草绘画展示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宣传专区”“传统药丸制作区”,通过感、观、做、思、练等多元方式,让现场观众、中外学生通过快乐体验中医药文化,对中医药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知中医、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浸润身心。
在健康义诊区,不少同学们对中医的望、闻、问、切传统确诊方法饶有兴趣,国际学生现场体验压豆、针灸、穴位按摩,尤其是针刺疗法感觉到了针到病除的神奇疗效。在“智慧中医设备展示区”,大家争相体验脉诊仪和目诊仪的诊断,还有部分好奇的学生要和现场义诊的大夫诊断做对照,欢乐氛围浓厚。“香囊、药茶制作区”更是吸引体验的中外师生们,他们津津有味地品尝自制的中药凉茶,纷纷表示又有疗效,味道还可口,比市面上的果茶好喝多了。
在香囊制作现场,有学生兴致勃勃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香囊,精心制作,并表示非常满足和沉醉于香囊散发的中药的芳香。在“传统药丸制作区”,也有同学在如饥似渴地了解药丸物料的组成,亲自动手搓制,再慢慢品尝制作好的大山楂丸,酸甜可口的美味,让他们感受到了古老中医的神奇魅力。
据了解,近年来,海淀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决策部署,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坚持“中西医并重”,从“补短板”逐步走向“锻长板”,奋力开创海淀区中医药事业新局面。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在2021年,依据《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与海淀区教委联合印发了《海淀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完善了由区卫健委、区教委携手联动,区中医药管理办公室、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区教科院、体健中心、各学区管理中心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合力实施的工作机制。
同时,海淀区卫生健康委还积极整合辖区内中科院植物所、医科院药植所、西苑医院等相关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优质资源,进一步搭建聚合由相关政府部门合力管理、凝聚优质资源的工作平台,着力以学校需求为导向,积极为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活动提供服务,有力推进了“十个一”工程落地,逐步提炼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标杆性榜样、专业性标准。
区委卫生健康工委书记、区卫生健康委主任李劲涛表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既是培育人才、传承民族文化根基的现实需要,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举措。此次依托北京语言大学,搭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平台,开启一扇了解中医药文化的新窗口,借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海外传播,必将扩大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北京语言大学是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主要使命的国际型大学,学校为做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工作,先后成立了中医药文化传播基地和体验馆,与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成立了‘首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指导中心’。”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宝钧介绍,“近几年来,我们坚持在外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培训中融入中医药知识的培训,并通过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活动日,让更多的国际学生和来华游学访问的国际友人参与体验中医药文化,已经有上万名中外学生和国际友人在活动中受益。”
当天活动中还举行了海淀区校园中医药文化活动旗帜交接仪式,中央民族大学成为海淀区下一届校园中医药文化系列活动的主会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