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未成年人成长的主要场所,作为基层第一线,霍家营社区一直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并在实践中广泛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实现了思想教育成果的正向回馈和未成年人道德素质提升的双赢局面。
一、红色教育筑牢思想根基 国学文化培育传统美德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社区基层治理,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树立未成年人责任意识。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活动,带领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结合建党百年和童心向党喜迎二十大活动,霍家营社区通过举办家庭学党史讲红色故事、时代先锋儿童画展、忆党百年编草鞋、“五四精神”知识讲座、幸福生活摄影展、红色党史系列宣讲等活动,再现党的奋斗历程,感召青少年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潜移默化地把红色基因牢牢植入青少年心中,让革命薪火代代相承。
二是组织未成年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和知识技能,传承弘扬中华美德。自2018年起,社区便致力于向未成年人传播传统文化知识,以文化育人,除了举办写意画、工笔画、书法、围棋等国学社团每周免费培训外,还定期开展剪纸、脸谱、面塑等“非遗手工”系列活动80余场,覆盖辖区未成年人1500余人次。其中“我与国学同行”系列国学经典背诵活动已连续在社区举办四届,内容涵盖《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等等。同时,为营造国学氛围,社区还建造了国学路灯牌、居民公约三字箴言文化墙,标注孔孟经典的原文及释义,促使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阅读和学习国学知识,践行敬老爱幼、邻里互助的中华传统美德,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拓宽基层治理参与渠道 搭建社区志愿服务平台
未成年人参与社区治理的制约性因素主要在于两点,一是活动时间不符,二是活动吸引力不够。为此,霍家营社区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努力为未成年人参与社区治理搭建平台。
一是针对辖区青少年推出的打卡式寒暑假特色实践活动和“放学后”实践活动,结合垃圾分类桶前值守、卡口执勤、社区工作等社区治理实际,打造体验式活动,先后有近百名青少年及其家长参与,培养了未成年人共建社区的“主人翁”意识和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二是创新活动模式,利用腾讯会议等线上形式开展“美丽街巷我的家”绘画作品征集和“少年急救官”视频征集活动、“战狼爱国主义精神观影”等线上活动,未成年人足不出户即可在屏幕前学习传统文化和红色知识。
三是增强活动吸引力,邀请未成年人参与拍摄建党百年MV《少年》和回天治理电影《家园》、录制歌舞《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组织童声合唱团开展《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红色歌曲的学唱和演出,通过搭好平台、拓展渠道,开展有益有趣的实践活动,吸引更多未成年人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
三、构建社会支持制度体系 打造京北小卫士服务队
一是打造激励机制,通过增强荣誉感、参与感,提高青少年参与基层治理、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定期开展优秀青少年志愿者、霍营小管家等荣誉评选活动以及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未成年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截至目前,社区内共有37名青少年被评为暑期实践优秀志愿者,暑期志愿时长累计共359小时,10名青少年被首都精建办评为北京市“防疫小能手”、2名青少年被评为街道“霍营小管家”,更有张雪松家庭被评为年首都最美家庭和全国文明家庭,30组家庭评为区文明家庭,社区连续两年被评为北京市“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试点单位。
二是加强学社联动,齐抓共管。积极和辖区内三所中小学——人大附中昌平分校、霍营中心小学、昌平二中达成共建,未成年人参与社区实践的情况以表扬信的形式发送给学校,在全校范围内予以表彰。定期开展家校座谈,邀请辖区老师、督学、校长、学生家长,对于学生在校、居家表现进行沟通,一同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出谋划策。学校方面,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实践学分管理,要求学生寒暑假至少到社区报道服务一次。同时,开学邀请社区书记进行国旗下讲话,以全校通报表彰的形式激励号召未成人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实践。
三是培育未成年人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发挥“关工委”“京北小卫士”职能,以青少年思想引领、成长服务为切入点,整合依托团工委、青年汇等专业化、社会化力量,进行志愿服务技能培训,组织青少年开展涵盖环境保护、传统节日、非遗手工、交通安全、健康知识、法律法规、公益志愿、疫情防控、文明促进、垃圾分类等方方面面的志愿活动。同时,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以家庭为单位构建基层治理体系最强细胞。
青春有为,强国有我。通过引导未成年人参与基层社区治理,不仅培养了未成年人的集体意识、公共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更有效破解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存在的参与人群结构单一,参与程度不足等难题,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