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阶段,习惯养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规则意识更是必不可少,作为一名小学一线班主任,在与小学生日常的接触中,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教育大环境的变化,部分学生对于“规矩”二字的敬畏之心日渐浅薄,以自我为中心,且不计后果,缺乏约束感,导致行为失当。

一次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的同学在沉痛的讲述“戍边英雄 保卫祖国 英勇牺牲”的事迹,班里的一名男生不仅没有认真聆听,反而表情很不严肃,恰巧在网络上看到了“亵渎戍边英烈的博主被判刑 侮辱英烈必付出代价”的新闻,了解到我国英烈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于是我借助这条法律新闻,在班会时,对所有同学进行了教育,当时就看到了那名男生涨红了脸,自此之后,每次在进行向英烈学习的相关主题活动时,我看到学生们的表情都格外严肃认真。

将法制教育和学生的行为养成进行结合,提高了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约束力。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体验走近法制教育,从小就知法守法,逐渐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必要时也能借助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

实施步骤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在我们的生活中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来,人们的法制观念也越来越强,2021年初《民法典》的颁布更加使我们感受到,法律深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及了“法制”二字,习主席也多次强调了依法治国。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在近些年的新闻中屡见不鲜,在为他们感到痛心的同时,也深感作为教育者在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方面的引导还远远不够,这本应是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班本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且处于规则启蒙阶段,规则意识浅薄,对于法律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所以此阶段以聆听讲座和参观场馆的形式为主,让学生逐渐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对法律有更加直观具象的认识。以《宪法》《国旗法》《国歌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为主要内容。参观的地点选在北京市警察博物馆、中国法院博物馆和房山区人民法院,充分借助身边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参观丰富的展品,学习相关的知识。

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具备更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探索体验,使学生在“玩”中学,丰富“学习”的形式。四年级以“学法懂法”为主题,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为目标。通过举办十周岁庆典,明确年龄责任等。五年级以“守法创法”为主题,以督促学生端正自身行为为目标。自主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法律,例如《民法典》《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六年级以“普法敬法”为主题,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思想为目标。举办模拟法庭体验活动,针对焦点问题进行辩论等。

(三)课程结构与特色

1.遵循年龄认知特点,年级目标循序渐进

在低中年级,通过聆听讲座、参观博物馆等形式开展1+1(校内+校外)法治启蒙课程,初步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自四年级开始,每学年,以更加丰富的校内校外的4+2实践活动为主要途径,在体验中逐渐养成更深入的法制意识。

2.多元课程渗透法制观念,争当守法尊规暖阳少年

结合班级文化,在丰富的活动中,从思想中逐渐敬重规则,达到遵守规则的自觉,逐渐明确只有所有人都遵守规则,才能在学校和社会中,享受生活的快乐,感受温暖。

成效与思考

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学生普遍增强了自我约束能力,为人处世能够依法办事,知法守法,有底线意识,班风也越来越正。法制教育是对学生思想深层的引领,所以不应只是在举办活动时对孩子有引导,而是应该贯彻在德育教育始终,我还应该更加深入的思考如何让法制教育润物细无声地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设计更加适合本班学生学情的班本法制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