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蝉鸣渐起,高温与潮湿悄然笼罩京城。此时,无论是户外遛弯、买菜购物,还是居家聚餐、烹饪美食,都可能遭遇“夏日危机”——中暑与气道异物梗阻(如被食物卡喉),这些看似常见的突发状况,若处理不当,可能危及生命!

为提升社区急救能力,守护居民健康,7月15日,房山区良乡医院急救科普团队走进闫村镇梨园东里社区,开展“科普促健康,携手向未来”公益科普活动。本次活动重点讲解中暑的识别与急救和海姆立克法的正确操作,更有模拟演练、一对一答疑,让社区居民“学得会、用得上”!

第一课:中暑——高温下的“隐形杀手”,早发现早救命!

夏季高温,人体散热困难,中暑是最易被忽视却可能致命的急症。活动中,急诊科副护士长于春艳在授课中强调中暑分为三个阶段,及时干预可大幅降低风险!

第一阶段为先兆中暑:别硬扛,立刻转移。其症状为:头晕头痛、恶心乏力、多汗口渴、注意力不集中。发生时要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领散热;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绿豆汤;用湿毛巾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部位辅助降温。

第二阶段为轻症中暑:警惕“升级”,快速降温。其症状为:体温升高(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皮肤灼热无汗、心跳加快。发生时要在阴凉处平躺,抬高下肢;用冰袋或凉水毛巾敷额头、颈部、大腿根;可服用藿香正气水(注意:酒精过敏者慎用),同时联系家人或拨打120。

第三阶段为重症中暑(热射病):危及生命。其症状为:体温飙升(40℃以上)、意识模糊、皮肤干燥无汗。发生时要立即降温,用湿毛巾包裹全身,持续扇风;有条件的可用冰水擦拭身体,或在颈部、腋窝放置冰袋;同时拨打120,明确告知“疑似热射病”,争取最快救治!

于护士长在授课中还讲解了应对中暑的技能,一是及时补充水分,每天喝2-2.5L水,出汗较多时应适当补充一些盐水;二是保证充足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三是营养膳食应是低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平时可多吃番茄汤、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四是外出时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如人(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可及时使用。

第二课:海姆立克法——“生命的拥抱”,关键时刻“推开”窒息!

“当您在家中聚餐开怀大笑时,当孩子边吃东西边跑跑跳跳时……这些场景看似平常,却极易发生异物卡喉,甚至危及生命。海姆立克法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气道异物梗阻急救法”,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并掌握这项急救技能。”授课中,急诊科副护士长陈伟鹏与护理骨干王博武为大家讲解并演示成人与婴儿海姆立克法急救的具体操作步骤。

对于成人来说:一是站到患者背后,环抱其腰部,使其身体前倾,双腿分开。二是“剪刀石头布”是核心步骤:一手食指中指并拢比出“剪刀”位于肚脐上方;另一只手握拳变“石头”,使拳心向内对准肚脐上方“剪刀”处;“剪刀”更换成“布”,手掌完全包裹“石头”。三是向内向上重复冲击,直到异物排出。自救方法为:找到圆润的物体(如无棱角的椅背)抵住肚脐上2横指的位置(与成人急救位置一致),同样向内向上重复冲击,直到异物排出。

对于婴儿(1岁以下)来说:一是单手托住婴儿头颈,使其面部朝上、身体骑跨在手臂上,保持头低脚高。二是食指和中指并拢在乳头连线中点下方快速按压5次。三是若未排出异物,翻转婴儿至面部朝下,用另一手掌根在婴儿两肩胛骨间快速扣击5次(力度适中,避免伤到脊椎)。四是重复扣背与按压,直到异物排出。

贴近生活、实用性强、通俗易懂的授课内容得到居民朋友的肯定和赞誉,授课后的模拟演练和答疑解惑更使大家收获满满,纷纷表示希望急救团队多来社区开展此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