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中坚守的灯光照亮乡村振兴的前路,晨曦里忙碌的身影勾勒青春奋斗的轮廓。北京联合大学未来星实践团的学子们怀揣"用专业服务社会"的初心,深入平谷区金海湖镇黄草洼村,以"数字赋能+文化传承"为双翼,在"千人百村"实践活动中践行青年使命,用实干业绩诠释联大"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数字赋能
搭建乡村振兴"信息桥"
面对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村民电商技能不足的现状,实践团精准施策,在黄草洼村开设"数字夜校"。队员们化身"技术导师",围绕抖音内容创作、短视频剪辑、民宿线上运营等实用技能,开展"一对一"教学、"手把手"指导。从账号注册、文案撰写到镜头运用、直播技巧,他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帮助村民跨越"数字鸿沟"。
在7天的攻坚中,团队完成3家民宿线上平台全流程搭建,指导村民运营的抖音账号累计获赞超5000次、粉丝突破2000人,初步形成"发布-互动-转化"的电商运营闭环。
村民们用刚摘的西瓜、热气腾腾的菜饽饽表达心意,质朴的馈赠里承载着对知识的敬重、对青年的信赖。
这场"数字突围"不仅让乡村特产搭上互联网快车,更培养了一批懂技术、能经营的"新农人",彰显了"授人以渔"的长效帮扶理念。
文化赋能
激活乡土文明"生命力"
实践团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队员们以文化调研为切入点,系统梳理金海湖镇的历史文脉与非遗资源:走访"溪缘""清泉幽舍"等特色民宿,挖掘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追踪珍珠泉四季流转的生态景致,记录百年猕猴桃树的生长轨迹;整理渔家谚语、传统宴席制作技艺等濒临失传的民俗记忆,形成《黄草洼村文化资源图谱》。
他们用专业镜头捕捉乡村烟火气:晨雾中蒸腾的汤池、樱桃树下的邻里闲谈、非遗手艺人的专注神情,将这些蕴含乡土温度的素材转化为系列宣传作品,助力民宿打造"一院一故事"的文化IP。这场文化寻根之旅,既为乡村记忆建立了"数字档案",更让学子们深刻领悟: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守护文化根脉,让传统与现代在乡土大地上和谐共生。
市集赋能
构建城乡融合"连心桥"
为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后一公里,实践团创新开展"公益助农市集"活动,将平谷特色农产品带入"北京遇见红河"大学生文化市集。通过"知识问答赢民宿体验券"的互动设计,让城市居民在趣味参与中了解黄草洼村的生态优势;以平谷大桃、有机李子等产品为媒介,讲述果农"凌晨三点采摘、六点发车"的坚守故事,让每一份甘甜都承载着乡土情怀。
市集现场达成农产品意向订单200余单,民宿咨询量同比增长30%,不仅实现了"好物变现",更搭建起城乡情感交流的平台。市民们通过味蕾感知乡村的生命力,村民们通过反馈触摸城市的需求脉动,这种"双向奔赴"让乡村振兴从政策话语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实践。
心声回响
在双向成长中感悟初心
01实践队员:
以专业之能担时代之责
"当看到李叔用我们教的方法剪出第一条民宿宣传视频,当王婶的抖音直播收到第一笔订单,我突然读懂了'专业'二字的分量——它不是课本上的理论,而是能实实在在改变生活的力量。"队员们的感悟道出了实践的真谛。
六十多岁的村民坚持用放大镜记笔记,民宿老板为练直播凌晨五点起床试镜,这些场景让学子们深受触动:"我们教村民数字技能,村民教我们什么是坚守与热爱。这种双向成长,是课堂永远给不了的教育。"
02村民代表
以感恩之心盼长久之谊
"联大的孩子们把城里的新技术带进村,手把手教我们玩直播、开网店,现在咱的民宿名气越来越大,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黄草洼村党支部书记动情地说。村民们自发制作"感谢锦旗",上面"青春赋能乡村,真情温暖民心"的字样,道出了对实践团的认可与期盼。
关怀随行
校团委送来"及时雨"
实践期间,辅导员赵培灼专程赴黄草洼村慰问实践团队。他深入队员们的住宿点查看生活条件,与大家围坐交流实践心得,详细询问"数字夜校"推进难点、文化调研进展等情况。针对队员们提出的技术推广瓶颈,赵培灼结合学校资源给出建议,并鼓励大家再接再厉。
大家表示,将把学校的期望转化为实干动力,以更饱满的状态完成实践任务,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与村民的期待。
结语
连续三年深耕平谷大地,北京联合大学未来星实践团始终坚守"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初心。从数字技能培训到文化资源挖掘,从助农市集到校地联动,实践团构建起"需求对接-精准服务-长效反馈"的实践模式,既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联大方案,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了有效路径。
青春的脚步永不停歇,服务的初心始终滚烫。北京联合大学将继续引导青年学子以专业所长服务国家战略,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让联大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