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师生对于地震及消防逃生的安全意识,营造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近日,位于海淀区的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防震减灾疏散演练。
早上7点30分,北京市应急总队培训师通过广播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防震减灾知识培训并提出逃生要求,确保每位学生在模拟逃生过程中都能做出正确反应和行动。9点27分,广播里响起地震警报声,全体师生迅速采取“就地避险”措施,有效利用课桌、墙角等作为临时避难所。警报声停止,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弯着腰、护着头,迅速且有序按照疏散路线撤离到安全区域,安全员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确保每位学生安全撤离。疏散过程中,学生们沉着冷静,老师坚守岗位,疏散迅速而有序。本次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用时3分38秒,随着各班清点人数并上报,全体师生全部安全疏散完毕。
为切实提高广大师生防范各类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培训师及其团队专业人员给师生现场演练逃生技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学习逃生本领。“这次防震减灾演练,让我明白面对灾害时保持冷静的重要性。”高一英才4班学生赵育瑄说,“演练过程中,我们迅速行动,按照指导有序撤离。这次演练不仅增强了我的安全意识,也锻炼了我的应急反应能力。”
本次演练强调防震减灾应急疏散的重要性,师生掌握逃生和自救技能的必要性,做到遇“灾”不慌张,遇“灾”能快撤,遇“灾”可自救。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和避险逃生能力,学校组织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学生走进西红门应急安全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实景体验了烟雾逃生走廊、高空逃生缓降,体会震感和破坏性,学习应急急救知识,地铁安全锤的使用及触电体验等模拟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增强应急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将安全教育真正做到“起于知识,形于技能,终于意识”。
高一脊梁1班学生郑登炀说:“科学的预警系统、合理的城市规划及民众的应急准备是减轻地震灾害影响的关键。这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项模拟体验都让我意识到,面对自然的力量,人类应当保持敬畏之心,更应积极学习避险自救知识。”高一英才2班学生白亚桐表示:“我意识到自然灾害无处不在,只有提高防范意识、掌握应对技能,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同时,我也学到了许多实用的减灾方法,比如如何在地震中正确避难、如何在火灾中逃生等。”
与此同时,学校还邀请中国地震应急搜救单位培训部高级工程师为初一年级全体学生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老师重点围绕地震科普、救援案例、应急避震和自我救护等方面进行讲授。同学们积极互动,认真学习避震知识,牢记疏散动作和防护要领,切实提升面对灾害的应急能力。
自2011年9月起,学校以“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为出发点,稳步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建设。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人人参与,把防震常识、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求生技能、应急设施、工程防震等普及到广大师生中,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增强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学校2013年被评为海淀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015年被评为北京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022年被评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我校将继续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助力整个社会提升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发挥我校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的辐射作用,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贡献。”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校长陈恒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