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朝阳区小关街道城管办以新学期开学为契机,精心策划“绿色小卫士分类大行动”主题宣传活动,将低值可回收物分类知识搬进“开学第一课”,通过趣味讲解、手工实践、积分兑换等多元形式,让辖区青少年在互动中掌握环保技能,推动“低值即资源”理念扎根校园与家庭。

活动现场,“低值课堂”成为首个亮点环节。街道特邀讲师以通俗生动的语言,系统梳理低值可回收物的种类、回收价值,以及其与一般可回收物的核心区别。为让抽象知识更易理解,讲师还引入“一个塑料瓶自然降解需500年”“回收1吨废玻璃可节约100公斤燃料”等真实数据与案例,用直观对比让孩子们感受到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一核心观点。随后的互动问答环节,“湿纸巾算不算低值可回收物?”“废旧塑料瓶该怎么处理?”等问题引发孩子们踊跃举手,在思辨与笑声中,分类知识被牢牢记住,环保意识悄然萌芽。

“变废为宝”手工环节则将活动氛围推向高潮。在街道社工与家长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手持废旧奶盒,一步步完成“剪开—清洗—晾干—彩绘”流程。原本即将被丢弃的奶盒,经过创意改造,变成了造型各异的“奶牛垃圾桶”。孩子们不仅在动手过程中锻炼了实践能力,更亲眼见证“废弃物”到“实用品”的转变,真切体会到资源再生的乐趣。不少孩子表示,“以后家里的奶盒再也不随便扔了,要做成更多有用的东西”,环保理念从课堂延伸至日常生活的细节中。

为进一步强化分类行为,街道还特别设置“回收兑换”环节。孩子们提前从家中收集牛奶盒、塑料袋、泡沫塑料等低值可回收物,现场按照兑换规则换取绿色积分,再用积分兑换铅笔、橡皮、尺子等学习用品。“既能给地球‘减负’,又能拿到礼物,太有意义了!”一位兑换到文具的同学兴奋地说。这一环节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奖励,更巩固了“分类有益、回收有价”的认知,推动分类习惯的养成。

此次“开学第一课”以“小手拉大手”为核心思路,不仅让孩子们成为家庭垃圾分类的“小教员”,更带动家长主动了解低值可回收物回收知识,形成“孩子影响家庭、家庭带动社区”的良性互动。据朝阳区小关街道城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街道将继续拓展垃圾分类宣传形式,丰富活动载体,持续夯实垃圾分类工作成效,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打造绿色宜居社区注入更多活力,让环保理念在辖区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