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北京房山人,2007年5月参加工作,现任房山法院政治部副主任。

提起身边的榜样,我立刻就想到了她:一头干练的短发、一口地道的北京话,个性爽朗,说话干脆、走路带风、办事儿利落。她的大脑里好像装了好几个芯片,时刻都保持着满电的状态。她就是政治部副主任李倩。

要做,就做到最好

我曾问她:“18年了,您对工作为什么依然保持着初恋般的热情?”

她回答到:“要做,就做到最好。”

尽管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回答,但这背后,满是她一路走来烙印在骨子里的热忱和执着,满是她对人民法院工作的共情与敬爱。

党建宣传的担子可不轻,可她总能把压力化成动力,把困难变成养料。她常和大家说:“要成长就得做难事。”但她从来不会让团队里的小伙伴们独自面对困难。

记得我刚到新闻组工作时,第一次独立做新媒体策划,文案改了又改,一度十分焦虑。

她拍着我的肩膀说:“你现在经历的是创作的‘破茧期’,挺过这段时间就豁然开朗了。”然后指导着我一段段地调整,从文风到措辞、从格式到排版、从设计到美工……她全程情绪饱满、平和稳定。

在她的引导下,我那颗浮躁的心也沉了下来。那一刻我明白了,原来正能量也是可以传染的。

我也曾大胆地提问,时间这么紧,任务这么重,为什么我们还要逐字逐句地抠表达,逐帧逐画地抠细节?

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们的法官很优秀,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坚守,也要努力拿出精品力作。”就是带着这份责任,奔跑在法治宣传道路上的她,用心地传播着隐藏在法袍背后的故事,潜藏在办案日常里的精彩。

在她的笔记本上,记录了密密麻麻的工作事项,每项工作圆满完成后,她会一边鼓励我们,一边带着我们复盘总结。

“这次做的不错,可以把中间的小bug再完美解决一下,下次肯定能更好。”

“这次问题暴露出来后,解决的很快,这个善于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习惯不错。”

就是在她一次又一次面带笑容的夸奖和总结中,我们不仅增强了自信、迅速成长,团队也持续壮大、凝聚力也越来越强。

每天都是破解问号的历程

十八年间,李倩和团队用脚步跑出贴近群众、带着露珠的新闻报道。抓现场、写专栏、开直播,以鲜活生动的现场视角、言之有物的专业解读、真情实感的独家手记,将法治精神和力量传递到百姓身边。

为了能精准地回应群众普法需求,李倩开始在宣传载体和媒介上下工夫,先后主导推出真人卡通微动漫“小乐说法”、订单式普法模式“普法巴士”、沉浸式真人演绎“不会演剧场”等普法品牌集群。

一路走来,普法巴士已经走过609站,“小乐说法”制作推出了95期,“不会演剧场”开展了63场普法活动,为线上线下近百万群众带来了丰富的法治文化作品。

回忆起普法品牌的创立,李倩谈到,“每天都是破解问号的历程。”形式、内容、创意每一步都是坎。策划内容时苦思冥想,多次推翻重来;制作展板时精益求精,内容一改再改;设计排版时对照教学视频一秒秒地尝试;剪辑视频时一帧一画地抠细节……

从0到1、从无到有的产出过程虽然困难,但李倩不断将想法变成办法,将思路变成出路,只为让普法作品能够真正地印在群众心里。

在她努力拼搏的感染下,团队成员也把热爱和活力拉到满格,源源不断地推出兼具创意和深度的普法作品。

把“认真”二字充成了终身会员

有一次晚上值班,我看见她办公室还亮着灯,正对着电脑揉眼睛,桌上放着半杯凉透的咖啡。看到我进来,她马上笑着站起来:“来得正好,帮我看看这个创意怎么样?”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在正能量和热爱的背后,李倩把“认真”二字充成了终身会员。她的办公桌上摞了厚厚的笔记材料,日历上写着密密麻麻的待办提醒。

有人说她是工作狂,但我觉得她更是一个爱一行就精一行的匠人。在她的字典里,没有“应付了事”,只有“精益求精”;没有“将就凑合”,只有“追求极致”。

从她的身上我看到,如何用热爱耕耘事业,面对压力就解开难题,义无反顾稳扎稳打往前走。正如她笔记本扉页上写下的那行字:“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困难,乐观者在困难中看到机会。”

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唯情怀可破万重险阻。奔跑在法治宣传和党建工作道路上,李倩怀揣着守护公平正义、传递法治力量的光荣和梦想。

为了这份光荣和梦想,李倩又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