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穿过叶隙,在南梨园林场科普基地织就一片流动的光斑。30余组亲子家庭化身“自然侦探团”,循着虫鸣与果香,开启了“虫虫特攻队·疏果小能手”的奇妙旅程。在这里,自然教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生命脉动——当小昆虫成为“特工”,当果树需要“瘦身”,每一片叶、每一颗果都成了会说话的老师。
虫虫特工队:小卫士的大使命
“这些不起眼的小家伙,可是森林里的超级英雄呢!”林果科技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汪东仁举起放大镜,屏幕上的周氏啮小蜂正张开透明的翅膀。他用童趣的故事串联起昆虫世界的“攻防战”:花绒寄甲虫如何精准“锁定”天牛幼虫,啮小蜂怎样在害虫卵里“安家”……孩子们的眼睛亮起来,仿佛透过镜头看到了微观世界的惊心动魄。
最激动的时刻,是亲手释放这些“森林卫士”。孩子们捧着培育管,指尖轻轻一转,数百只小蜂振翅而出,掠过肩头飞向树丛。“它们会记得回家的路吗?”“能打败比它们大的虫子吗?”稚嫩的提问里,藏着对自然最纯粹的好奇。当风吹过树叶,仿佛都在回应:看,生命的协作正在悄然发生。
果树课堂:给果实留足“成长空间”
“大家知道山里红和山楂有什么区别吗?酸中带甜的是山楂,果肉更绵密的是山里红哦!”林场高级工程师臧占稳的趣味提问,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探索欲。她没有打开PPT,而是把果树养护知识藏进了“找茬游戏”里:对比叶片的形状,触摸果皮的质感,山里红与山楂的区别变得清晰可感。
讲到“疏果”技术时,她指着枝头挤挤挨挨的果实笑说:“就像小朋友们坐座位,太挤了谁都不舒服。咱们给果树‘减负’,剩下的果子才能长得又大又甜呀!”家长们握着孩子的手,教他们辨认“该留的果”:果形周正的、间距匀称的,就像在为果树挑选“优等生”。剪刀轻响间,多余的果实落入竹篮,孩子们仰头看着枝头,仿佛已经闻到了秋天的果香。
“原来虫子是树的保镖!”“妈妈你看,这颗果宝宝在跟我打招呼呢!”没有术语,没有说教,只有沾满泥土的指尖、显微镜下昆虫的“盔甲”,以及孩子们给果树做“瘦身手术”时的专注。一位妈妈笑着说:“孩子睡前还在念叨‘那个歪果子该剪掉’,这可比上课记得牢多了!”
这场自然教育,把课本变成了鲜活的森林。当孩子们亲眼见证昆虫如何守护草木,亲手为果树规划生长的空间,生态的智慧便悄悄住进了心里。未来,南梨园林场科普基地将继续编织“自然教育+”的奇妙网络,让更多人在与万物的对话中,读懂自然的语言,种下环保的种子——毕竟,最好的成长,永远发生在阳光与土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