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面对持续强降雨天气影响,房山区大安山乡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破雨冲锋,在汛情一线亮身份、做表率、当先锋,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先进模范典型,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凡的担当,以服务为民的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在大安山乡寺尚村,每到汛期,有一个身影总是忙碌在各个角落,他就是村党支部书记杨清雷。多年来,他始终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在防汛工作中身先士卒,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值守巡查不松懈 当好群众“守夜人”
防汛工作容不得半点松懈,杨清雷始终坚守一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当好群众的“守夜人”,他带头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汛情预警信息,每当降雨来临前,杨清雷都会第一时间组织村“两委”干部、村内党员、包村干部召开防汛应急部署会,带领大家再次全面梳理村里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对地势低洼区域、老旧房屋以及河道周边等重点部位进行详细排查登记。同时,组建党员突击队,分片排查隐患区域,对村内河道、地灾点、易涝点等风险区域进行“拉网式”排查,详细记录隐患现状、等级及影响范围,对发现的松动墙体、堵塞沟渠及时清理加固。从值班室到隐患点,从田间地头到农户家,他用脚步丈量安全防线,用行动守护全村平安。
清晨的微光透过村委会窗户照进来,映出杨清雷布满红血丝的眼睛和眼下的青黑。又是一个不眠的夜晚,汛情预警未解除,他几乎整夜都守在值班室,偶尔靠在椅子上打个盹,稍有动静便立刻惊醒,桌上的热汤面早已凉透,他却顾不上吃一口,手里攥着村内的网格图反复标注重点区域。大家看着他疲惫的身影,忍不住劝他休息,他却摆摆手说:“雨没停,心就放不下,多盯一会儿,村民的安全就多一分保障,这点累不算啥。”话语朴实,却藏着对村民沉甸甸的责任。
汛中护民行 安置暖人心
杨清雷手握着那张标注着特殊群体的名单,眉头紧锁,名单上几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成了他最揪心的牵挂。“必须在降雨前把老人们转移到集中安置点!”他当即发动自己的私家车,带领党员突击队挨家挨户上门协助转移。
村民赵大妈自主行动不便,且家中无其他青壮年照料,转移难度较大。杨清雷到达赵大妈家中,立刻上前“大妈,我们来接您去安置点,那里暖和又安全。”由于赵大妈行动迟缓、配合困难,杨清雷耐心引导,细心带上常用药品和保暖衣物,与志愿者一起将老人稳稳抱进车里,还特意在座椅上垫了厚厚的棉垫。安置点里,杨清雷又忙着协调床位、分发物资,反复叮嘱工作人员照看好老人们的饮食起居,确保每个人都能住得安心。整整一天,他的车在村里来回穿梭,顾不上喝一口水、歇一口气,车座上沾着泥水,他却毫不在意,心里只想着尽快把所有人都转移到安置点,直到所有人被妥善安置,他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转身又投入到下一轮的巡查值守中,用行动践行着守护村民的责任。
小家腾暖意 家园作“方舟”
暴雨如注的夜晚,应急响应不断升级,村内低洼处的一家五口在转移中犯了难,老人行动不便,孩子还不具备完全自理能力,挤在集中安置点里既不方便也难照料,看着年轻夫妇焦急的神情,杨清雷当机立断,“去我家住,我家房间多、地势高,清净又安全”。话音刚落,他便冒雨冲回家中。家里人见他浑身湿透跑进门,刚要递毛巾,就听见他急促的声音:“快,把卧室、客厅的东西往储物间挪,让村民来住!”他拉着家人一起动手,将床铺、桌椅一一搬开,把家里最干净的被褥铺好,又从仓库翻出备用的行军床。不到半小时,原本温馨的家就变成了临时安置点。安顿好老人孩子,他又转身帮忙搬来生活物品,一边擦汗一边安慰:“放心住下,有吃有喝,房子住脏了、弄坏了都没关系,等雨停了再回家。”看着一家五口终于在自家屋檐下安定下来,他悬着的心才稍缓,转身又拿起手电筒“我再去看看的地方,你们有事随时喊我。”他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诠释了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的责任与担当,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在防汛的日日夜夜里,大安山乡还有很多像杨清雷这样的党员干部,他们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身体力行、战斗在第一线、冲在最前方,用自己的行动,让党旗在防汛一线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