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领域,有这样一位巾帼先锋,她用二十六年的坚守与钻研,诠释了新时代爱岗敬业的深刻内涵。李晔,北京燕华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凭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执着信念,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超高压管式设备及管道制造领域的专家,以卓越的专业能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8年,刚毕业的李晔加入北京燕华,正值我国超高压聚乙烯装置核心设备完全依赖进口的困境。面对国外技术垄断,她主动请缨参与首套国产化管式反应器制造项目。超高压设备工况极端——设计压力340MPa、温度300℃,制造精度要求极高。为攻克技术难关,她日夜泡在车间,反复研究图纸、记录数据,甚至为验证一个参数连续工作36小时。同事回忆道:“李工总说,技术是‘磨’出来的,差一丝一毫都可能让千万投资打水漂。”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她迅速掌握核心技术。2002年,她改进的套管定心结构成功应用于燕山石化装置,设备稳定性提升40%,为企业节约维护成本超千万元。此后二十余年,她带领团队完成500余米超高压管道更换和20余台关键设备制造,成为国内该领域的技术标杆。

2010年,齐鲁石化进口管道突发泄漏,国外修复方案需3个月,而停产一天损失上百万元。危急时刻,李晔挺身而出:“我们来试试国产化方案!”她带领团队48小时内完成测绘,同步协调材料采购与加工,昼夜轮班赶工。最终仅用18天交付新管段,为客户挽回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这样的“应急战”并非个例。中科炼化、古雷石化等企业的设备故障中,经常能看到她的身影。一次寒冬深夜,山东联泓装置告急,她冒雪赶往现场,在零下15℃的车间里连续工作16小时,手冻僵了就用热水袋捂一捂,最终精准定位故障点。用户感动地说:“李工不仅技术过硬,更把我们的难题当成自己的事。”

李晔深知,真正的敬业不仅是解决问题,更要引领发展。2017年,她主动请缨承担中石化超高压管道国产化课题。面对国际顶尖标准,她创新开发管端螺纹加工专有技术和自增强封堵工装,实现700-800MPa压力下的安全作业。为验证一个密封参数,她连续3个月驻扎试验场,记录上万组数据,最终使产品达到国际水平。

2024年,该成果成功应用于浙江石化70万吨/年EVA装置,节约外汇2500万元,缩短工期2个月,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国外巨头UHDE公司惊叹:“中国技术已从‘跟跑’变为‘并跑’!”如今,她主导的国产化技术已服务全国数十家企业,签订合同超1亿元,彻底打破国外垄断。

作为技术带头人,李晔始终秉持“独木难成林”的理念。她创建“高压管道工作清单”模式,手把手培养青年骨干,组建起一支30余人的专业梯队。年轻工程师小赵回忆:“李师傅常陪我们加班到凌晨,但她从不说累,总鼓励我们‘技术人的成就感就在解决问题的那一刻’。”

她还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牵头编写《石油化工超高压管道技术规范》等文件,推动技术创新转化为行业规范。尽管工作繁忙,她仍坚持每月为一线工人授课,用通俗语言讲解技术要点。工人们称赞:“李工的课就像‘技术及时雨’,干活心里更有底了!”

荣誉等身的李晔始终保持着朴素本色。2024年春节,为保障浙江石化项目进度,她主动放弃休假,在车间度过除夕。同事劝她休息,她却说:“设备早一天投产,国家就少一分依赖。”这份坚守源于党员的使命感——她的办公桌上始终摆着入党誓词,践行着“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誓言。

如今,她仍奔波于全国各地,为国产化事业奔走呼号。俄罗斯、德国企业抛来合作橄榄枝时,她总说:“我的目标不是个人成就,而是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李晔用二十余年的实际行动证明,爱岗敬业不仅是恪尽职守,更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从技术“新兵”到行业“领跑者”,她以匠心铸就专业,以担当诠释忠诚,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篇章。她的事迹,正是新时代“房山好人”精神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