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稻子也是有讲究的,这叫扇子面儿,这叫剪子股儿。”在海淀区圆明园多稼如云景区,十几位“农民伯伯”手拿镰刀,弯着腰,抓上一把稻子,朝着稻子根部割断,一把接着一把、一刀接着一刀。10月27日,圆明园首届御稻开镰节在多稼如云景区举行。此时的圆明园里一片金灿灿,稻谷颗粒饱满,绘就出一幅丰收画卷。
皇家园林种水稻还原盛时历史景观
盛时的圆明园,百亩田地、十几处宫苑与观稼、休闲、娱乐、宴请、读书等不同功能的景点交相呼应,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别具风格的“宫廷式田园风光”。
清代康、雍、乾三朝对农桑的重视程度是最高的,每年春季皇帝都要参加祭祀活动,亲自耕种籍田。康熙帝自幼喜欢观察庄稼、农作物。在《几暇格物编·御稻米》篇中详细记载了他在丰泽园中发现早稻,继而推广开来的故事。雍正帝也牢记康熙重农耕思想的教诲,在圆明园中大兴农田桑麻之事,弘扬耕织文化。为此,圆明园内与田园风光及耕织文化相关的景区不下10处,包括杏花春馆、澹泊宁静、多稼如云等。乾隆帝每逢活动后,还总要写诗记载当时亲耕的情况和重农桑的重要性,“我朝得天下,马上搴旗帜。创武守以文,耕稼尤留意。”(乾隆《御园耕种》)从这段亲耕诗中可看出乾隆对“重农桑以足食”农业政策的重视程度。
“在三山五园文化中,京西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三山五园乃至全世界所有的皇家园林里,都没有种植过水稻,圆明园是头一份儿。所以它有经济、文化、历史、景观、生态甚至政治等多种价值。”海淀区京西稻文化研究会会长杜振东说道。
“多稼如云”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初名“观稼轩”,是圆明园中最能体现农耕文化的景群。盛时这里的殿宇前后溪河环绕,荷塘、稻田密布,呈现江南水乡的田园风光。今年夏天,圆明园在多稼如云开辟了田地种植水稻,还原盛时历史景观。金秋时节,黄澄澄的稻谷随着秋风翻起层层金浪,此起彼伏,带着窸窸窣窣的声音。
“今年我们恢复了一部分的稻田,虽然只有一亩多地,但也是想以此向大家展示过去的景象,以点带面了解历史文化,让大家知道农耕文化也是圆明园历史的一部分。另外这也是落实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再现稻田景观。”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李向阳介绍。
农耕时代到智慧农业“稻文化”悠远传承
“小时候割谷脸朝水稻背朝天,戴着大草帽,穿着长衣长袖,脖子上挂条毛巾,左手拿稻子,右手握紧镰刀割稻子的时候,镰刀口要向下斜,不然很容易割到手。那时候没有机械化的工具,割稻子都是手拿镰刀,一刀一刀割出来的。每到秋收农忙的时候,田间地头都是弯着腰,忙着收割的人们。老街坊们也会互相帮忙。”来自六郎庄的老社员们一边给游客演示割稻子,一边给大家讲过去的故事。
此次栽种品种为天隆优619,是国家粳稻中心历时八载匠心打造,也是唯一连续两届荣获国家农业农村部金奖的长粒香型粳稻品种。
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理事长杨飞介绍,京西稻作为地域品牌,品种与时俱进。“我们这次与圆明园管理处一起筛选了适合在圆明园种植的品种,是利用了袁隆平院士杂交技术的一个杂交品种。之所以引育到圆明园里来种植,也是为了弘扬中国的水稻科技、水稻文化、农耕文化。因为杂交品种为解决中国的口粮安全曾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解决了人民吃饱、吃好的问题以后,也要让广大市民感受到自豪感,让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农业技术也能够遥遥领先于世界。”
在国家粳稻中心的专人技术指导下,圆明园里的水稻秧苗长势格外喜人。据了解,此次收割的水稻会进行脱粒处理,收获的稻谷后期将交由国家粳稻中心作为试验种子进行繁育,在更多的土地上重新育秧、翻耕、种植、收获。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此次圆明园通过开展种植水稻的活动,让市民进一步了解圆明园历史、传播传统文化、传承农耕文化、弘扬民族种业精神、助推中国稻作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