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与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的共同努力下,“三山五园流散文物三维数据库建设(一期)”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日前,“海淀文化微展览·三山五园流散文物数字化复原成果展”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春泽斋亮相。

这次微型展览汇聚了第一批文物的数字模型,15个展板生动呈现了“三山五园”流散文物数据库建设项目的成功完成。展览旨在推动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文物的深入研究、展示、保护与利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更好地阐释中华民族精神,讲述中国故事。

通过详实的照片图档资料研究、三维数字技术和艺术手段,展览对国内外的“三山五园”流散文物进行了多源信息收集、精细化分类整理、数字资源转化和数据库建设工作。多维度、多层面的数字模型再现了流散文物的真实面貌。

海淀区文促中心特色文化促进科韩笑介绍:“‘三山五园’的流散文物一直备受瞩目。举办这期‘三山五园’流散文物数字文化展,希望唤起大家对‘三山五园’文化遗产的关注。今年以来,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10期微展览,未来将以更细致入微的方式为观众呈现更精彩的展览。”

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晓敏详细介绍了“三山五园”流散文物数字化建设:“通过数字化信息采集,我们对文物进行了精准的数字建模。在‘三山五园’流散文物的数据库建设中,我们运用综合性技术手段,使文物呈现出非常逼真的效果。这次的课题包括春泽斋的展览,实际上体现了科技手段在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播中的应用。除了逼真的效果、庞大的分类系统和规模,展览还同步在线上虚拟展示空间进行。通过扫描二维码,观众可以进入小程序获取详细信息,还能在手机上对文物进行欣赏。我们正在建设的三山五园流散文物数字博物馆,将在不久后上线。此次的文物建设不仅仅是数据库的搭建,我们还考虑如何开发利用,包括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呈现。因此,除了数字建模,还将与文创设计相结合,在数据库建设后推出一批与文物相关的文创产品,让群众能够将这些‘文物’带回家。”

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文化遗产的数字保护开创了新的篇章,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的积极努力。下一步,数据库建设完成后,将推出更多文创设计,进一步推动文物的利用和传承。展览的举办标志着科技手段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为大众提供了更加亲近、生动的方式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