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淀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获悉,2024年,海淀区将聚焦80岁以上高龄老人居家养老需求,持续扎实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提质增效,不断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健全区、街、居三级统筹协调体系,强化社区党组织牵头作用和居委会主体地位,进一步夯实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同时完善全区养老服务体系顶层设计,启动养老服务专项规划向纵深研究,在街镇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养老助餐体系建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人才队伍、智慧养老、环京养老圈发展等方面出台具体措施,切实推进“1+N”养老政策体系在海淀落地开花。

“1+N”养老政策体系指“1个实施意见”,即北京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N个专项方案”,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及功能优化、居家养老服务能力提升、养老助餐服务供给、综合为老服务平台运行、养老服务人才队伍规划等专项方案。据统计,海淀区常住老年人口为63.5万人,其中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11.6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加快,加快发展普惠性居家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刚性需求,已经成为海淀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着力开展的重要民生任务。

精准问需 把温暖送到老人床边

今年,海淀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将继续聚焦独居、失能老人服务需求,建设养老家庭照护床位,保障基本养老服务。由专业机构上门提供助洁、助餐、助医、居家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20余项服务,根据每个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规划“个性化”“场景化”服务包,将专业养老服务送到老年人家庭、床边。同时,根据老年人身体情况不同,给予每月300-900元服务补贴。

据统计,2021年以来,在海淀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的指导和推动下,各专业机构共为34373人提供相关为老服务,其中高龄独居老人17764人、重度失能12106人,服务满意度达90%以上,大幅提升居家老年人获得感。

重点保障“小改造”承载“大幸福”

海淀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将聚焦居家高龄老人的生活环境,实施家庭适老化评估改造和消防“四件套”(灭火毯、防烟面罩、火灾探测感烟报警器、阻燃床单被罩)安装,保障居家适老环境和安全。对海淀户籍90周岁以上高龄和重度失能老人家庭进行适老化评估改造,配备扶手、浴凳、防滑垫、坐便椅、褥疮垫、翻身辅助器材等,缓解老人因生理机能退化导致的生活不适。

据统计,2021年以来,海淀区已为5429户90周岁以上老年人、7605名重度失能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评估改造,为6000余户80-89周岁老年人家庭配备浴凳;配备电动爬楼机48台、累计完成650栋老楼加装电梯,解决“下楼难”问题。安装联网烟感报警系统30369套,增强居家老年人安全感。

快速响应 打造“医”“养”融合照护团队

同时,海淀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将聚焦高龄老人的医疗需求,安装家庭医生式“一键式”服务体系和失能失智筛查体系,保障老年人生命安全。开展失能失智综合评估和老年认知障碍防治特色服务,形成从宣传、评估、转诊、干预到家属支持、定期随访的全流程老年认知障碍防治闭环。

目前,海淀区已安装“一键式”智能服务终端4.8万余户,可链接签约家庭医生,提供健康咨询、慢性病干预和失能上门医疗服务;可直通999急救中心,为抢救赢得时间。已累计提供家庭医生服务196.7万次,急救出车1.5万人次。2023年,海淀区开展上门医疗10.3万人次,失能失智评估20422人、健康服务6256人、老年认知障碍筛查14.6万人次、认知训练9961人次、居家照护辅导2213人次,让居家老年人更有“医”靠,为健康护航。

凝聚合力 构建多方联动“养老生态”

与此同时,聚焦高龄老人日常需求,海淀区将推动建设老年互助社,搭建互助养老服务体系。开展“社区老年互助社”试点,培育一批扎根社区的“老伙伴服务队”,打造“养老互助+时间银行”服务品牌,搭建邻里互助、亲友相助、志愿服务常态化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特困老人巡视探访机制,实行“一人一档”,发挥社区党组织和养老驿站作用,通过上门入户、电话视频等方式,定期探访关爱,协助对接资源,确保“每周有探访、困难有解决、服务有保障”。

目前,海淀区已形成永定路街道“小老人牵手老老人”、甘家口街道“小甘哥”志愿服务、万寿路街道“360社区养老互助社”等街镇服务品牌,累计开展各类服务近10万人次。同时开展探访、巡视等为老服务累计20.27万余人次。

2024年,海淀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将继续推动建立覆盖全体老年人、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同时立足多元需求,积极构建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形态相互衔接补充的养老服务工作格局,通过建设家庭照护床位、家庭适老化评估改造、社区老年互助社、推广“一键式”等措施,把民生工程办到老年人心坎上,为保障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幸福晚年“升温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