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积极推动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之中,从而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水平。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的出台,不仅是对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指导,更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有力号召。
海淀团区委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将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多措并举发动社会各方志愿力量,以校地志愿服务共建结对、特色志愿服务项目社会化运行等形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贡献青年力量、践行志愿精神。
打造“海·清”社区服务行动。去年年底,海淀区与清华大学联合发起“海·清”社区服务行动,打造校地融合社区治理平台,旨在利用校地科技、文化、人才资源优势,以高校专业志愿者力量丰富基层群众生活,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海·清”社区服务行动启动至今,已在试点街道和单位开展近50场志愿服务活动。
推广“海·清”社区服务行动经验。“3·5学雷锋日”之际,海淀团区委举办海淀区志愿服务双选会,为区内基层单位、高校、企事业单位搭建志愿服务交流平台,活动促成40余个涵盖社区治理、科普实践、助老助残、生命健康、扶幼帮困、传统文化宣讲等领域志愿服务合作意向,有效推动了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开展,以区域志愿服务共建合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
深化“海·清”社区服务行动内涵。海淀团区委积极总结校地志愿服务共建合作经验,扩大志愿服务合作领域,动员、号召海淀辖区内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基层单位结对合作,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各领域青年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把志愿服务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强有力的社会力量。截至目前,八里庄街道、紫竹院街道、北下关街道、中关村街道、海淀镇等基层单位已与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科院物理所、航天五院等驻区高校、科研院所达成共建合作,打造社会治理新模式。
聚青力 汇青志 助青为
——发掘区域民族特色,紫竹院街道与中央民族大学共建志愿服务成长实践场
紫竹院街道充分挖掘地区“书香乐舞科创紫竹”的资源优势,与中央民族大学围绕志愿服务工作,以青春助力基层、青春点亮社区为目标,强化志愿服务项目设计,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创新力量、青春智慧,为基层治理增添青春活力,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2024年,街道与中央民族大学共同开展“红石榴会客厅”志愿服务项目和文明交通引导志愿服务项目。
“红石榴”志愿服务项目,依托海淀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紫竹院街道红石榴会客厅,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主体,开展会客厅讲解、民族团结政策宣讲、文体活动宣传为内容的志愿服务项目。截至目前,该项目共计34位志愿者服务参观者600余人,开展系统讲解10余场次,累计服务时长300余小时,实现了学生志愿服务自运营模式,为地区民族工作注入更多青春活力。
在文明交通引导志愿服务项目中,中央民族大学30余位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文明交通路口的引导员、观察员和建言者,落实“大家商量着办”工作机制,引入交警、教授、社工等专业力量,组织志愿者们围绕值守观察情况及改善意见建议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共同参与地区主要交通路口值守、文明引导牌设计、文明交通路口提升调研,为区域交通治理建言献策。
建机制 强保障 抓项目
——助力区域基层治理,八里庄街道与首都师范大学校地共建成效初显
八里庄街道进一步落实“大抓基层”工作要求,切实提升基层团组织“三力一度”,深度链接地区高校资源,推动校地合作和青年工作同频共振。
完善运行机制,实现共建常态化、精准化、高效化。每年签订《共建协议》,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对接渠道,细化共建内容,推动实现共建高效化。聚焦服务高校毕业生,完善街道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首都师范大学团委纳入成员单位,鼓励首师大和地区政企学研医等单位团组织常态交流并形成优质项目清单,推动共建精准化。推动首师大与地区2个青年汇和31个社区团支部在组织建设、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志愿服务等方面常态化开展共建活动。
打造特色项目,实现共建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聚焦校地居民学生身边的“关键小事”,在社区服务、社区治理、创业就业等多领域同向发力,已联手打造年轻干部心理调研、“生命回顾”老者慰问、科技助老、年轻社工培训、首师大MPA实践基地、实践实习、反诈禁毒联合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组建、社区青少年社团组建等项目,在服务地区单位青年人才的同时,组织化、经常性引导大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会。
“双共机制”助推院校地深化合作
——校地协同,志愿科普,中关村街道不断提升地区“青”和力
中关村街道辖区内有13所中小学校(校区)、23所科研院所,为了加强地区各类力量的沟通联系,实现资源共享、发展共谋、成果共赢的目的,中关村街道一直致力于以机制共建为抓手、以活动共办为依托,不断加深院校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地区“青”和力。
以机制共建为抓手,搭建院校地合作的桥梁。中关村街道联合中关村学区开展“校地协同志愿先行”工作计划,推动辖区13所学校(校区)与街道11个社区完成对接并签订志愿服务结对协议,成立13支红领巾志愿服务队、团员青年志愿服务队,通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服务,增强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锻炼青少年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地区青少年为中关村地区社会治理、公益服务做出青春贡献。13支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与社区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合作,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400余场。
以活动共办为依托,激发院校地合作的活力。依托地区青年工作联席会机制,中关村街道搭建交流平台,积极发掘地区单位资源、需求,联合北京大学、航天五院502所开展“科学+”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在世纪科贸大厦面向楼宇青年开展“航天圆梦力拼未来”天宫空间站模型拼搭、在双榆树一小面向小学生开展“航天筑梦扬帆远航”科普讲座、在东里南社区面向社区青少年家庭开展“物理探世界科普向未来”实验探索活动,带动物理、航天科普走进楼宇、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联合中科院物理所、自动化所、中关村学区等地区单位共同举办“走进‘悟’理”研学参观、“春风十里奥森路”定向越野、“相约春天乐享自然”户外拓展、“植此青绿共树未来”植树等丰富活动,持续保持院校地合作的活力。
建立“引力青年”实践育人基地
——北下关街道与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共建促实践”
北下关街道通过校地联建,整合资源,拓展高校学子基层实践路径,推动“引力青年实践育人基地”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实践育人,助力青年成长成才,并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区域共建,共谋发展动能。街道与中央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团委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策划和推动“引力青年实践育人基地”项目。通过结对共建,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稳定机制,确保项目持续、有效地推进。结合各社区特色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实践计划,确保实践活动与社区发展紧密结合。
资源整合,激发创新活力。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技术优势,与街道内企事业单位联动,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建立“人才共育”机制,为高校学子提供实践机会,同时也为街道内的企事业单位输送优秀人才。搭建友谊桥梁,促进高校与街道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志愿联办,共汇发展效能。广泛动员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形成“志愿联办”的良好氛围。根据社区需求和志愿者特长,开展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如安老扶幼、社区服务、公益服务等。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如“青心相助”“长者陪伴”等,提升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凝聚青春动能,激发基层活力
——“党建+志愿”海淀镇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建实践基地
海淀镇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同构建的社会工作实务实践基地,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党建引领,筑牢合作基石。海淀镇与中国政法大学的合作,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党建的纽带作用,实现了校地双方的紧密合作。双方签订了《海淀镇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建社会工作实务实践基地合作协议》,明确了合作的目标和任务,为后续的共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组织共建的模式,不仅加强了基层团组织的建设,也为高校学子提供了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项目共创,激发基层活力。海淀镇与中国政法大学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以项目为载体,共同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双方围绕优质资源共享、社区服务共治等内容,制定了详细的“需求清单”,通过“按需点单、主动领单”的方式,实现了项目的精准对接和有效实施。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的深入实施,不仅引导学生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社区服务,还有效激发了基层发展的活力。
优化服务,构建共赢格局。海淀镇充分利用“大学生顶岗实习”等方式,组织大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工作。大学生们通过参与实践,不仅增长了才干、开阔了眼界、锤炼了技能,还为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贡献了青春力量。同时,双方还积极探索青年成长交流合作机制,通过组织开展创新就业培训、经验分享等活动,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种优化服务的做法,不仅构建了基层共赢的格局,也为青年学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