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长效化、品牌化,海淀区青龙桥街道市民活动中心积极探索践行“品牌”培育孵化和扶持,涌现出众多接地气、有活力、受欢迎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和团队,助力社会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青之行”理发培训班把“课堂”搬进社区

据了解,青龙桥地区有着深厚的志愿服务基础,目前已经完善社区登记志愿服务项目42个,志愿团体36个,社区组织336个,优化整合资源,让各方力量反哺社区。青龙桥街道坚持科学发展理念,逐步完善服务格局,提升服务效能,培育扶持了青龙桥地区义务指路队、青之行综合惠民服务队、青有爱社区品牌等8支品牌服务团队。同期补齐社会心理服务等方面短板弱项,成立了一支来自20个社区的59名持有北京市社会心理证组成的队伍,推动社区服务向主体多层、功能集聚、模式便利的方向发展。

7月18日下午,在“青之行”理发技能培训班结课仪式现场,经过3个月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为期12次48课时的“青之行”理发技能培训班,按计划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培训班把“课堂”搬进社区,全体学员跟随“青之行”综合惠民服务队,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上开展技能培训,学员们边学习、边体验、边服务,进一步增强了服务能力,提升了培训实效。截至目前,学员们已下社区参加大型便民活动5次,服务居民200余人。来自韩家川大院社区的学员惠宁说道:“通过这次学习,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让我本身的技能逐步提升。有了一定的能力和技术之后,走进社区为老人服务的时候,我内心是非常兴奋和高兴的,我理完发之后,从老人表情上也能感受到,他也是非常高兴的,我觉得这就是对我学习的一种肯定。”

培训虽然结束,但学员们的学习与思考、自我的提升与践行不会间断,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尽己所能服务社会。“这些学员都是来自社区推荐的志愿者,通过3个月的培训,我们以满足需求扶持赋能礼遇了志愿者、以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培育了志愿者、以深入社区贴近居民服务引领了志愿者,激发志愿者的内在动力,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青龙桥街道市民活动中心主任王春红介绍。

志愿服务促进中心迎来“2.0”升级

成立于2020年12月的青龙桥街道志愿服务促进中心,是北京市海淀区首家街道级志愿服务中心,即将搬入位于红山口八号院三楼的新家,总面积500多平方米。中心拥有四个空间(动力空间、展示空间、实践空间、孵化空间)和三个驿站(红管家驿站、青心幸福驿站、暖心驿站),这是青龙桥街道志愿服务促进中心迎来的第一次提升改造,并将继续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打造成为街道展示“五社联动”落地基层的“重要窗口”。

一直以来,青龙桥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总思路,将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作为重要任务,建立“五社联动”工作机制,依托青龙桥地区“红管家议事会”制度与“青之源”志愿服务联盟,突出思想引领,聚力社会服务,在服务方式、服务主体和服务模式上,努力走出具有地区特色,一社一品、一街多品的社会组织发展路径。

“阵地更大,服务更全,将更有效发挥区级示范型志愿服务促进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王春红说,“此次我们志愿服务促进中心搬迁新址后,是想让更多的志愿者化身为‘五心红管家’,实现‘一刻钟志愿服务圈’与‘一刻钟便民服务圈’深度融合,为提升为民服务质效、促进志愿服务融入社会基层治理,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目前,青龙桥街道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已全面建成志愿服务品牌,社区志愿服务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实现辖区志愿服务全覆盖,重点关注60岁以上老年人,志愿服务还在解决在学校学生寒暑假无人看管、景区秩序维护等治理难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的升级是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新的里程碑,也是辖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将为助推辖区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更多地参与社会基层治理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