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上地街道共在12个社区组织开展了约40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通过旧物置换、积分兑换、上门回收、定点回收、垃圾分类趣味赛等形式,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实践,形成良好分类习惯。”海淀区上地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
今年以来,上地街道持续紧盯垃圾分类“关键小事”,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多措并举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拓展垃圾分类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垃圾分类行为成为生活“新时尚”。
旧物置换+积分兑换让居民家中闲置物品流动起来
“快递包装盒、纯净水塑料瓶,都可以兑换牙膏、肥皂等日常用品。今天用10斤纸板换了这么多生活用品,你们这个活动可要一直持续下去呀!”近日,在东馨园社区举办的旧物置换活动现场,居民蒋阿姨领到用纸板兑换来的物品后高兴地说。
为落实低碳环保生态理念,促进闲置物品高效再利用,上地街道引导各社区不断创新垃圾分类回收兑换机制,通过旧物置换、积分兑换等形式,让居民家中的闲置物品流动起来,为垃圾减量贡献力量。
在马北路一号院社区旧物置换现场,居民带着家里的旧衣物、旧三轮自行车、小家电等用品来置换。社区工作人员和第三方回收公司人员为居民们称重、记录、发放兑换礼品。“终于把这辆闲置多年的自行车处理了,还能换到有用的生活物品,旧物置换活动挺好!”居民王叔叔说。
在紫成嘉园社区,居民每次丢垃圾,可通过打卡记录换取积分,等积攒到一定分数,可在社区定期举办的积分兑换活动现场免费兑换礼品,抽纸、厨房用纸,洗衣液、厨房湿巾、食用油、大米等皆可兑换,既让居民获得收益,又从居民家中进行了源头减量。“我们还与第三方公司共同为居民建立闲置物品交流群,一旦居民家中有闲置或已淘汰的物品,可与工作人员联系进行置换,受到居民欢迎。”紫成嘉园社区党委书记孟凡杰说。
定点回收+上门回收促进分类习惯从源头养成
“阿姨,以后咱家里有不需要的衣服、鞋子、快递盒等,可以约工作人员上门回收。”“叔叔,我帮您注册一下,以后您有需要回收的,手机就可以预约了。”近日,体大颐清园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内开展垃圾分类上门回收服务宣传活动,工作人员现场手把手帮大家注册、操作垃圾分类回收小程序,耐心细致讲解分类技巧、上门回收注意事项和方法,引导居民通过“一袋式”便捷分类模式积极主动参与垃圾分类。
据悉,上地街道已在体大颐清园、树村甲一号院等多个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定点回收和上门回收服务活动。定点回收是指社区通过群公告等形式通知社区居民活动时间及地点,居民把家中可回收物收拢起来拉到指定地点,由回收人员进行称重计量,并提供回收价目表,以折现方式为居民提供垃圾减量服务。上门回收则提供回收价目表与回收人员联系方式进行预约上门回收,帮助居民解决家中大件可回收物并向居民分享可回收物的分类类别,提升居民对可回收物的认知,从源头促进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习惯养成。
“这是我们搬家整理出来的旧物,本来准备扔了,看到社区有上门回收的宣传,我们就预约了,没想到这么一回收,还赚回不少钱。”近日,在体大颐清园社区王女士家中,垃圾分类上门回收员将王女士打包出来的可回收物一一称重、扫码,并给王女士返环保金。
“工作人员上门,引导居民将闲置旧物回收,这样既做到了家庭源头分类,又实现了真正的垃圾减量化。”体大颐清园社区党总支书记董健说。
垃圾分类趣味宣传人人都是践行者
近年来,上地街道持续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定期在社区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创新形式、寓教于乐,让知识与趣味同行,吸引和影响更多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来。
近日,上地东里第一社区举办垃圾分类游戏嘉年华活动。现场设置数个互动游戏项目,比如第一站,邀请居民蹬上脚踏自行车开启环保之旅;第二站,转动转盘,辨析各种物品属于哪种垃圾;第三站由工作人员出题,居民通过投球入篮方式选择可投入的垃圾桶;第四站,借助科技手段,声光影互动,每次电脑屏幕上出现各种物品,居民用手隔空“抓住”投入归属垃圾桶内……这些互动项目激发了居民的兴趣,同时吸引了众多孩子加入。“这些小游戏太好玩了,之前只知道一部分的垃圾分类知识,这次把以前了解得不全面的分类知识也学到了。”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说。
上地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上半年,上地街道各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参与人数累计已达3000人,且学生、老人、儿童等不同年龄阶段居民均有参与。同时,居民在践行垃圾分类方面有了明显提高。“如可回收物同比2023年回收上涨约25%,马连洼北路一号院和紫成嘉园等社区,四品类桶分类纯净率同比2023年提升20%。”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上地街道将持续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通过开展入户宣传、知识问答等有效引导,让更多居民行动起来,自觉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