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的海淀,天高云淡,飞鸟翩跹,远远望去大西山绵亘蜿蜒,苍翠如画,山水之间光影流转。如今的海淀,以绿为底、着墨生态,展开着一幅幅自然与城市和谐相融,蓝绿交织的生态画卷。
小鸟“组团”安家海淀
今年春天,海淀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鸟类环志工作站的工作人员惊喜地发现,公园迎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客鸟”——灰头鹀。经全国鸟类环志中心核查,这只佩戴金属标志环的灰头鹀为来自蒙古国Khurkh鸟类环志站于2022年9月27日环志的雌性灰头鹀成鸟,这也是北京市首次回收其他国家环志的雀形目鸟种。
近年来,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回收的留鸟有棕头鸦雀、银喉长尾山雀、沼泽山雀、灰头绿啄木鸟等,候鸟有黄喉鹀、小鹀、树鹨、红角鸮、震旦鸦雀等。从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了解到,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024年新增7种鸟类新记录。截至目前观测到鸟类20目64科30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5种、北京市重点保护鸟类81种。
越来越多的鸟儿来到海淀“安家”。“小肥啾”北长尾山雀成为了海淀的“网红”,只要它们出现,就会有不少摄影爱好者“蹲点”守候。
“在植物园经常能看到成群的‘小肥啾’,叫声很好听,动作超灵活!”不少游客留言分享了他们拍摄到北长尾山雀的喜悦。
水清岸绿迎来水鸟成群。从海淀区生态环境局获悉,海淀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深化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海淀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现了优美生态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美丽海淀建设迈上新台阶。同时,海淀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空气质量连续九年蝉联中心城区最优,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土壤环境安全可控,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多年位居中心城区前列。”海淀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甦介绍,“我们立足海淀自然资源禀赋和科技、文化优势,走好‘两山’价值转化路径,积极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推动绿水青山‘高颜值’与金山银山‘高质量’融合共生。”
海淀坚持蓝天、碧水、净土全面发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不少居民明显感觉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持续改善。
澄澈蓝天刷屏朋友圈
“天空蓝得像漫画!”“白云翻涌,夕阳下渐变的天空绝美!”“可以直接望到大西山,这天气绝了!”立秋节气刚过,“海淀蓝”刷屏朋友圈,不少居民纷纷前往颐和园、香山公园等景区打卡,感受暑热暂消时难得的清凉。
空气好不好,居民的感受最为直接。海淀区聚焦柴油货运车、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重点领域,不断推进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进一步巩固“无煤化”治理成果,用一项项得力举措、一个个整治行动,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2023年PM2.5较十年前下降64%,优良天数增加了123天,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此外,海淀区生态环境局持续加强对大气污染的防控,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依托“城市大脑”等科技手段,提升环境治理的效率和精度。通过开发建设空气质量监管场景、运用卫星遥感技术等方式,实现了对污染源的精准识别和有效治理。一项项创新举措不仅提高了环境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也为海淀区的绿色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践行绿色生活新风尚
“环保科普常识请您了解一下!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从这些小事做起!”在今年“6·5”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现场,志愿者们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居民发放着宣传册。
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居民的主动参与和积极维护,在工作中,海淀区生态环境局注重提升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通过开设“六五环境学院”、举办各类环保科普活动等方式,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居民的环保意识,也为海淀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从节能减排,到生态治理,再到科技应用,海淀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彰显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决心和行动力。展望未来,海淀区将继续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目标,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