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插花作为中国传统插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式审美的典范代表。8月25日,海淀区图书馆(北馆)特别邀请第三届北京大工匠、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非遗“传统插花”第五代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插花”代表性传承人张莹,以“花承古韵,独具匠心——从三山五园走出来的大工匠”为主题,现场分享从普通职工成长为“北京大工匠”的心路历程,用自身成长故事诠释工匠精神。

复活花艺作品惊艳众人

作为一名从三山五园走出来的宫廷插花师,张莹在颐和园工作过程中,搜集了200余幅宫廷插花古画,这也为她的花艺创作提供了来自“老祖宗”的审美灵感。

“大家说说看,明代宫廷画师边文进的这幅《履端集庆图》的寓意是什么,画面中有哪些花材,分别代表什么?”随着张莹提出的问题,现场读者一起在画中寻找线索。梅枝、翠柏、山茶、水仙、灵芝……大家跟随张莹依次找出十种花材,并总结出画中插花作品象征着新春喜庆、十全如意的美好寓意,体悟宫廷插花“借花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特点。

对于张莹来说,从宫廷纪实绘画中追溯宫廷插花的样式,是她创作中重要的一环。接下来,她将对照画中插花的样子进行还原。她凭借高超的技艺和艺术体悟,将《聚瑞图》《玉堂富贵图》《履端集庆图》等古画中的插花作品再次重现在当代人的视线里。这些被复活的花艺作品穿越百年,再次惊艳现场的众人。

现场展示宫廷插花技艺

“宫廷插花萌芽于商周时期,它伴随着皇家园林和礼仪制度的建立而产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活动现场,张莹对插花艺术从汉代初始,经历南北朝、隋唐、宋代等多个朝代,最终发展至今的历史娓娓道来。

为充分展示中式插花的审美风格,她通过大量古画、古籍等文献资料,从《午端图》《岁朝清供图》等古画入手,为大家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插花艺术的风格;通过《汉宫春色》《瓶史》追寻插花活动的文字记载,总结了插花艺术在理论和技艺上的发展进程。

一段典雅的古乐响起,伴随着音乐的节奏,修枝、剪叶、造型、布置场景,张莹现场展示宫廷插花技艺。很快,一瓶端庄典雅、造型别致,起名为“和和美美,静待秋风”的花束就呈现在观众面前。大家纷纷拿起手机拍照,记录下这气质非凡、美丽芬芳的花艺作品。

工匠精神鼓舞人心

从颐和园里的一名“树木医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插花”代表性传承人,张莹向读者们讲述了与这项艺术结缘的故事。

张莹团队先后参与了多项国事政务活动,每一次的创作历程,都见证着她对传统宫廷插花技艺的守正创新。2019年世园会,她尝试通过瓶插液保鲜处理,延长插花的观赏寿命;2022年冬奥会,她首次施工大型干花作品,想尽办法来平衡花材。她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敢于挑战,勤于坚持的大工匠精神深深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

“此次公益讲座是海图北馆阅读推广品牌‘海北公益大师课’系列活动之一,用榜样的力量激励社会公众学习大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态度,追逐自己心中的梦想,激发社会公众阅读三山五园,擦亮海淀金名片的热情,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海淀区图书馆(北馆)执行馆长马玉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