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以“新质添动力海淀庆丰年”为主题,由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四季青镇人民政府承办的2024年海淀区“中国农民丰收节”(以下简称“丰收节”)在绿色果品观光采摘园举办。

海淀乡村“丰”景如画

一走进绿色果品观光采摘园,一个长6米、高4米的科技农业看海淀打卡墙映入眼帘。京西稻、云端草莓、玉巴达杏、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多个海淀农业特色的关键词格外吸睛,令人应接不暇,在感慨海淀农业发展成就的同时,吸引了不少游客打卡拍照。代表着五谷丰登的粮仓、甜美飘香的瓜果,金黄紧实的稻穗也成为顾客拍照的独一无二的道具,脸上的喜悦与丰收的快乐相映成趣,把“丰收图景”刻画在了人们心里,更书写在海淀奋进秀美的大地上。

“大美乡村如诗如画青山远黛满庭芳华……”活动现场,来自海淀区农业农村局以及四季青农业科技集团的新农人带来的原创说唱《“农”潮儿》,绘就了一幅收获的新画卷,用R&B的方式唱丰收,奏响“三农”发展的最强音。

2018年,正式将秋分日这一天,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丰收节”,海淀区牢牢把握“三农”主题,紧扣让农村美起来、农业强起来、农村居民富起来,通过庆丰收系列活动,充分展示海淀区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农村建设新面貌、农村居民的幸福新生活。音诗画《诗意中国》通过唱响丰收的故事,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

近年来,海淀区牢牢遵循功能定位,以首都中心城区标准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农村地区,把“诗与远方”带到身边,把好日子带到农村居民眼前,同时也把更多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海淀的新农人正搭乘新技术的“快车”,书写着与众不同的丰收篇章。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崔越带来的宣讲《和美乡村的海淀答卷》,呈现“诗和远方”最好的答案。

“枫”从草原来 浓浓京蒙情

活动现场,对口协作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乌兰牧骑的演员们不远千里来到海淀,带着节目《岭上兴安》和大家一起过节,让“海淀er”不出海淀就能感受草原风情。京蒙协作硕成果累累,产业项目见行见效,海淀也是礼尚往来,带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旺幼童少林五虎棍》,舞蹈《宏》、歌舞《丰收歌》,一起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擦亮“京西稻”历史文化名片

除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呈现,“丰收节”还有一道“文化大餐”必不可少,那就是今年独有的非遗文化长廊,70米的长廊除涵盖曹氏风筝、龙在天皮影等非遗和文创展位,还有国风书法纱幔组成的打卡处。

活动现场还有京西稻文创产品发布和北京服装学院新时代中国乡村劳动者服装设计表演。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俊京题写了“颐海拾稻”,作为京西稻文创产品发布活动的主题。“‘颐海拾稻’代表着原来在三山五园地区和风摇曳的京西稻,‘拔节’在海淀这片沃土上,当前在海淀公园、北坞公园、中坞公园等,历史上京西稻曾经的主产地,都特意保留一处稻田,如同一串串散落的珍珠,把这稻田轻轻拾起,串成线,串起过去的时光,不仅承载着浓郁的乡愁,更传承着优秀的农耕文化和醇厚的京味农韵。”刘俊京介绍道。海淀区通过数字化赋能,用一系列文旅和文创产品全方位打造“京西稻”IP,打响“京西稻”品牌,发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特色作用,从内涵和外延做强“京西稻”这一历史文化名片。

活动现场的美食展示区,中国烹饪大师郝振江领衔“味道掌门”就地取材,用海淀区的海舟慧霖观光采摘园的黄瓜、茄子、冬瓜等食材做出多种美食,以及京西稻做成的冰粥、盖浇饭、折箩汤饭。在这里,可遍尝专属的“海淀味”。现场还通过海淀消费帮扶双创中心第三分中心(沙迪克)展示了海淀区结对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科右前旗和科右中旗的的农产品,让市民朋友切实感受京蒙情谊,共享消费帮扶成果。

参与活动的邵女士带着孩子正在品尝美食。她说道:“我觉得海淀的产品很丰富。原来我们了解海淀的农业是很少的,通过这次活动,可以看到很多优质的米、菜、水果,有很多产品是有机纯天然产品,所以咱们海淀在农业上还是下了很多功夫的。”

未来,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将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海淀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使命新任务,为海淀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努力为建设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当好新时代首都发展排头兵、新质生产力示范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